往期阅读
当前版: 05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军民心手相牵共绘“同心圆”

  □本报记者  许敬  通讯员  王宁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更是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任务。

  内蒙古军区始终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深度融入国防教育、文化传播、强边固防和民生服务的具体实践。从校园国防教育课到牧区普法演出,从沙漠治沙行动到边境拥军路修建,官兵们的军训汗水、乌兰牧骑民兵歌舞传递的政策知识、治沙队种下的沙柳、“红书包”医疗队翻山越岭送来的药品、专武干部在边境一线召开的“战位例会”……这些平凡坚守串联起军民携手的奋进日常,助推民族团结之花常开长盛、边疆稳定常筑长固。

  国防教育厚植家国情怀

  “叔叔,叔叔,这是什么枪?”前不久,锡林郭勒盟西乌珠穆沁旗人武部邀请该旗第二中学部分师生将课堂搬进营区。同学们望着各式各样的装备器材,一边聆听民兵教练员讲解枪械的功能,一边观看枪械操作和分解结合演示,这样别开生面的“军营开放课”得到了很多学生家长点赞。这是内蒙古军区各级开展国防教育活动中的一项,也是该军区有形有感有效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生动实践。

  在深化国防教育实践中,内蒙古军区各级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主线,将国防教育与民族团结、文化传承有机融合。多伦县人武部联合地方单位开展“百名上校进百校”系列活动,通过“思想引领+情感共鸣+实践体验”三维教育模式,组织上校军官走进校园讲授党史军史课程;土默特左旗人武部依托塔布赛国防教育基地,组织青少年进行军事技能训练和装备实操,强化纪律意识与国防意识;乌海军分区通过“军地联培、岗位练兵”模式,培养现役军人、文职人员和民兵骨干担任国防教育宣传员,锻造出一支优秀的国防教育“轻骑兵”队伍,让国防教育在基层焕发新活力。

  文化浸润凝聚精神共识

  红色文化是增进军政军民团结的宝贵资源。为了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内蒙古军区以文艺创作为载体,推动国防教育、民族团结与文化传承深度融合。

  身着戎装、肩扛沙袋,防汛一线女民兵们冲锋在前,喊出的那句“人在堤在、严防死守、誓与大堤共存亡”久久回荡……这是根据1998年兴安盟扎赉特旗努文木仁乡女子民兵排抗洪抢险真实故事改编的情景舞蹈剧《洪峰女民兵》中一个震撼人心的画面。

  扎赉特旗人武部负责人介绍说:“我们排演该剧,就是以民兵先进事迹、红色故事为基本题材,以‘兵演兵’‘情景剧’等创新形式再现历史场景,让观众在沉浸式体验中感悟团结奋进的力量,实现熏陶感召、润物无声的效果。”

  此外,包头市白云鄂博矿区人武部依托“草原英雄小姐妹”等精神符号,打造知识竞赛、展览研学等多元平台,在互动中深化文化认同。这些实践传承了红色基因,推动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中凝聚“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思想共识,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注入文化动能。

  携手同心筑牢“钢铁长城”

  党政军警民合力强边固防是我国边防的独特优势。内蒙古有八千里边防线,在强边固防实践中,内蒙古军区以“科技戍边”为引擎,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度融入边防建设,以边境之安保边疆之稳。

  新时代的“长城”之固,离不开科技赋能,离不开勠力同心。针对边境线长、口岸多的实际,内蒙古军地充分运用新技术,强化管边控边效能。他们注重编实无人机侦察等民兵新质力量,加快实施一批“智慧边防”工程项目,推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运用,构建“人网合一”的新型管控体系。

  赤峰军分区聚焦民兵无人机新质力量建设,在极寒、沙尘等极端环境中锤炼协同战力,同步开展军地联演联训提升联动效能;苏尼特左旗人武部创新工作模式,将专武干部例会“搬”至边境一线,通过“哨所课堂”“边关宣讲”“界碑党课”推动武装工作向战位延伸,并建立“护边员之家”常态化联络机制,现场发放政策问答卡……一系列举措既彰显科技硬实力,更以“一线实践”为纽带,将各族官兵与群众紧紧联结。

  惠民实事深化情感认同

  “我们的‘红书包’要来呀。”“‘红书包’一到,指定有好事儿……”在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在牧民群众的期盼中,“红书包”志愿服务队一次又一次来到他们身边,带来服务、送来温暖,更是让党的好政策“飞入寻常百姓家”。

  “我这条腿疼了五六年,去一趟旗医院得折腾一整天。没想到医生们带着药箱来家里了!”前不久,苏尼特右旗人武部“红书包”医疗志愿服务队开展了“健康草原行”活动,看到“红书包”医疗志愿者,牧民激动万分。今年以来,这支由苏木卫生院医生和“红书包”志愿者组成的队伍已累计行程1200公里,至今为偏远牧区83户家庭送去了“家门口的医疗服务”。

  内蒙古军区以生态守护、民生改善与健康服务为纽带,将强边固防使命与民族团结初心紧密结合。杭锦旗人武部组织140余人投身黄河“几字弯”治沙攻坚,创新“北缘锁边、南部围堵、西部封禁、中部切割、东部削平”的治沙思路,让143万亩流动沙丘重现绿意;镶黄旗人武部修建的60米拥军路破解牧民出行困境……这些行动让军民在共享发展成果中深化了“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情感认同。

  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如今的北疆大地,课堂里有共鸣,牧场上有互助,团结的力量如春草般在每一寸土地上蔓延,让民族团结之花持续绽放。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要闻
   第05版:北疆国防
   第06版:内蒙古全民健身
   第07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家园
   第08版:出彩
   第09版:视界
   第10版:北疆文化·文物说
   第11版:乡村振兴
   第12版:公益广告
军民心手相牵共绘“同心圆”
军营开放日点燃青春迷彩梦
新训驾驶员,开考!
这场考核“战味”十足
卫勤演练淬精兵 昼夜奋战筑防线
群众性练兵比武赛出“真本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