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5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卫勤演练淬精兵 昼夜奋战筑防线

  □本报记者  安寅东  通讯员  石宸浩

  6月的呼和浩特,天高云淡,傍晚的落日余晖染红了天际。武警部队内蒙古自治区总队医院内突然响起一阵急促的哨声,打破了营区的宁静。“全体注意!立即启动卫勤保障预案!”随着指挥员一声令下,一场贴近实战、昼夜连贯的卫勤拉动演练正式拉开帷幕。

  迷彩身影迅速集结,药箱、担架、急救设备被精准装车。参训官兵精神抖擞、斗志昂扬,眼神中透着坚定,脚步匆匆却秩序井然。这场以“拉得出、上得去、救得下、治得好”为目标的演练,不仅是一次专业技能的检验,更是对整个卫勤保障体系协同作战能力的全面考验。

  此次演练坚持问题导向、突出实战背景,重点锤炼快速反应、组织协调和现场救治三大核心能力。从物资准备到人员编组,从模拟伤情设置到现场调度指挥,每个环节都经过反复推演优化,确保演练流程高度还原战场环境。

  白天,队员们围绕快速抽组、物资装载等基础课目展开训练;夜晚,则聚焦复杂伤情处置这一难点任务。医院专门组建由骨干力量构成的评估小组,全程跟踪记录问题,确保演练不走过场、不留死角。

  “同志们,根据上级通知要求,我院针对某卫勤任务启动应急处置预案,各组按携装要求及行军序列组织装车后等车出发!”一声令下,卫勤保障分队迅速进入战备状态,完成个人装具穿戴和装备检查,并在规定时间内到达指定集结地点。指挥员现场清点人员、检查装备,确保全员全装到位。随后,队员们按照预案分工协作,迅速将医疗设备、药品、帐篷等物资分类装车。针对不同伤情的救治需求,卫勤分队还特别配备了便携式呼吸机、除颤仪等急救设备,确保在复杂环境下能够快速展开救治工作。

  夜幕降临,演练进入高潮。现场模拟了爆炸伤、枪伤、烧伤、骨折等多种复杂伤情。“现有两名重伤员,一名右侧大腿开放性骨折,一名出现失血性休克,请立即做好抗休克治疗和X光检查准备!”指挥组指令清晰有力,医疗组迅速响应,开展检伤分类,秉持“先救命、后治伤”的原则,有条不紊地展开救治。

  建立静脉通路、止血包扎、骨折固定、心肺复苏……医护人员动作娴熟、配合默契,展现出过硬的专业素养和团队协作能力。与此同时,荧光标识、头戴式照明等辅助装备有效提升了夜间作业效率,为生命抢救赢得宝贵时间。“夜间最大的挑战是视野受限和疲劳影响。”一位参训官兵边操作边说,“但每一秒都关乎生命,我们必须做到快、准、稳。”

  演练结束后,复盘会上一个个细节被反复推敲:某型担架夜间展开慢了15秒,某药品及输液装置配备数量不充裕……这些看似微小的问题,都被一一记录并列入整改清单。

  “现代战争不分昼夜,卫勤保障必须做到‘月亮升起,战力不降’。”指挥员李振宇在总结时强调。他表示,夜间战场救护是必须攻克的难关,未来要常态化开展此类演练,使官兵始终保持“拉得出、上得去”的战备状态,同时加强复杂环境下的适应性训练,全面提升卫勤保障效能。

  这不是真实的硝烟战场,却是锤炼白衣战士的“淬火熔炉”。风沙吹不散紧锁的眉头,汗水浸不透心中的信念,那些在月光下穿梭的迷彩身影,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备战打仗”的铮铮誓言。

  此次演练不仅检验了武警部队内蒙古自治区总队医院的卫勤保障水平,更彰显出新时代卫勤战士的责任与担当。他们步履不停,只为在关键时刻能够挺身而出,守护每一个生命的希望。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要闻
   第05版:北疆国防
   第06版:内蒙古全民健身
   第07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家园
   第08版:出彩
   第09版:视界
   第10版:北疆文化·文物说
   第11版:乡村振兴
   第12版:公益广告
军民心手相牵共绘“同心圆”
军营开放日点燃青春迷彩梦
新训驾驶员,开考!
这场考核“战味”十足
卫勤演练淬精兵 昼夜奋战筑防线
群众性练兵比武赛出“真本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