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5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多点发力引领农村集体经济“一路生花”

  □本报记者  宋爽  通讯员  常超

  “民宿、采摘园、网红打卡街……村里的业态越来越多,乡亲们的钱包也越来越鼓!”近日,乌兰察布市察右前旗南村村民杨利民接受采访时笑容满面地说。

  南村集体经济增长只是乌兰察布市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一个缩影。乌兰察布市坚持把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作为增强村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有力抓手,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在党建引领、盘活资源、创新发展等方面持续发力,积极探索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多元化新路径,助推乡村振兴提质增效。

  党建引领“造血”

  “现在来乌兰哈达火山游玩的游客特别多,特别是在节假日期间,游客一拨接一拨,还有来自广东的游客。”返乡创业党员郭晨慧的民宿位于乌兰哈达火山下的七顷地村。为持续壮大村集体经济,察右后旗乌兰哈达苏木党委牵头成立民宿协会,在“旗委+苏木乡镇党工委+民宿协会党支部”的通力合作下,大力打造发展民宿产业集群,实现村集体经济与农牧民收入双增长。

  乌兰察布市坚持党建引领,把发展农村集体经济作为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在市级层面出台《关于大力发展嘎查村集体经济指导意见》,鼓励嘎查村立足区位条件、产业基础、资源禀赋等实际情况,积极探索“党建+”多元化发展途径,因地制宜实施兴办集体产业、提供市场服务等多种发展模式。

  如今,“党建+金融”“党建+康养旅游”“党建+村企联合”等形式“多点开花”,嘎查村自身“造血”能力和持续增收能力不断增强。目前,乌兰察布全市1286个嘎查村集体经济收入全部稳定在10万元以上,其中收入超过20万元的有861个,占比达到67%,累计收入总额超3亿元,实现了以“党建红”带动“收入旺”。

  多元发展“添柴”

  走进四子王旗吉生太镇海卜子村,一座座整齐的棚舍映入眼帘,一只只膘肥体胖的杜蒙肉羊活蹦乱跳。在察右前旗黄旗海镇移民区村民方玉婷的农家庭院里,郁郁葱葱的李子树形成了天然的遮阳棚,让人倍感清凉。

  乌兰察布市坚持多元化、多模式拓宽农村集体经济增收渠道,在项目选择、路径拓展、品牌创新上下功夫、用心思,立足村情、围绕村况,盘活资产资源、优化要素配置,因地制宜推进一乡一业、一村一品,探索实施了盘活存量型、添置资产型、入股分红型、土地流转型、特色产业型、有偿服务型、旅游开发型、电商孵化型8种类型的发展模式,实现农村集体经济“百花齐放”的新局面。

  目前,该市共发展各类嘎查村集体经济产业项目3156个,收入超过100万元的嘎查村有37个。“接下来我们将继续坚持‘多条腿走路’,在‘土特产’上做文章,在资源盘活上要效益,推动嘎查村集体经济提质增效。”乌兰察布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创新模式“提速”

  乌兰察布市察右后旗红丰村积极探索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村委会借助中央及自治区重点扶持新型农村集体经济项目资金,顺势成立了察右后旗(红丰)物业管理有限公司。运营4年以来,村集体经济纯收入约90万元,成功实现从农业领域向第三产业物业服务的转型跨越,这一创新模式摒弃了以往简单的资金投企分红模式,不仅让村集体收入大幅增长,也让村庄环境得到显著改善,提高了全村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自从有了物业公司,村里卫生变好了,我们生活得特别舒心。”红丰村村民张振智满意地说。如今,红丰村已全面实现了村内绿化、美化、亮化。

  乌兰察布市鼓励各地探索适合当地实际的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路径,通过挖掘嘎查村集体资源禀赋优势,因地制宜推行物业出租、资产参股等多样化发展方式,在有效整合资源、资金的基础上,推行“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牧)民变股东”的“三变”模式,盘活农村牧区集体经营性资产与财政投入资金,为全市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目前,全市共创新发展村级服务业企业558个、乡村旅游业企业148个。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广告
   第05版:先锋
   第06版:旗县融媒
   第07版:乌海·海南区
   第08版:出彩
多点发力引领农村集体经济“一路生花”
“以工代赈”拓宽 村民致富路
递进式培养搭建成才“快车道”
精准服务送田间
以“微”见著解锁 基层善治“密码”
爱心暖童心
党建赋能书写乡村振兴“共富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