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5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以工代赈”拓宽 村民致富路

  □本报记者  安寅东  通讯员  曾令刚

  晨光初现,兴安盟突泉县宝石镇宝合村小流域治理项目施工现场繁忙而有序,村民们正熟练地进行填筑碎石、砌筑等工作,干得热火朝天。

  作为宝石镇2025年中央财政以工代赈项目,该项目启动前,宝合村通过“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召开党员大会和村民代表大会,广泛动员群众参与。为充分发挥以工代赈政策优势,项目优先雇佣当地群众。初期,便有几十名村民踊跃报名,其中包括返乡农民工、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脱贫人口、防返贫监测对象等人群。

  宝合村村民张海文有着十几年的建筑行业从业经历,知道村里要筹备项目,第一时间就报了名。“300元钱一天,现在已经赚到5000多元钱了,在家门口做事还是好,又方便又能够照顾家里。”张海文说。

  据了解,该项目共争取以工代赈资金200万元,预计可带动37名村民就近务工,同时为宝合村增设公益性岗位1个。

  为找准适合实施以工代赈项目的乡村,突泉县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作用,深刻把握以工代赈政策“工程是手段、赈济是目的”的基本内涵,召开“党建引领以工代赈实施流程培训会议”,各项目所在乡镇负责人、项目所在村书记、村监委委员参加培训,统筹指导全县以工代赈项目政策落实、项目谋划、资金争取及工作推进。

  “在确保施工进度、项目质量及资金绩效的前提下,宝合村党支部成立‘村级劳务合作社’,全权实施以工代赈项目,将‘单打独斗’变为‘集体作战’。”宝合村党支部书记李福学介绍说,“我们立足‘党支部+合作社+村民’模式,实现‘支部有作为、党员起作用、集体增收入、百姓得实惠’四方共赢。”

  以工代赈项目,不仅是一项促进就业增收的惠民工程,更是群众参与建设美丽家乡的难得机遇。

  在突泉县水泉镇2025年中央财政以工代赈水泉村道路硬化项目的施工现场,工人们分工明确、配合娴熟,一车车混凝土均匀摊铺在路面上,工人们操作着磨平机将水泥路面磨平。

  “水泉村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依托本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组建工程队,目前已经招工50人。该工程预计8月全部完工,预计发放劳务报酬86万元以上。”水泉村支委委员韩波说。

  “先有群众、后有项目”是突泉县以工代赈项目的突出特点。2025年,突泉县各乡镇聚焦群众需求,全面开展入户走访,广泛征求群众意愿,各村党支部通过村民代表大会、微信群推送、入户宣传等方式,开展以工代赈相关政策宣传解读,动员群众参与项目建设。同时,通过组织技能培训,有效提升群众的就业技能,提高群众的就业积极性。

  今年截至目前,突泉县确定实施以工代赈类项目10个,争取以工代赈资金3500万元,预计可带动当地群众600余人务工,项目完工后预计发放劳务报酬1080万元以上。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广告
   第05版:先锋
   第06版:旗县融媒
   第07版:乌海·海南区
   第08版:出彩
多点发力引领农村集体经济“一路生花”
“以工代赈”拓宽 村民致富路
递进式培养搭建成才“快车道”
精准服务送田间
以“微”见著解锁 基层善治“密码”
爱心暖童心
党建赋能书写乡村振兴“共富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