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5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十里矿坑”变生态绿洲

矿坑绿地里散养的鹅。
矿坑里的沙果丰收了。
矿坑里出土的猛犸象化石。
如今露天矿坑内生机盎然。
当年露天矿煤炭成列运输的忙碌景象。
露天矿的秋色。 王伟国 张林江 摄
  □本报融媒体记者  李新军  

  通讯员  于金龙  摄影报道

  深秋时节,金黄的沙棘果、通红的山丁子、红黄相间的沙果布满了灵泉露天煤矿的“十里矿坑”,放眼望去,满坡的羊群和散养的鸡鸭鹅在多彩的果树林间游逛,一派生机景象。

  灵泉露天煤矿是我区第一座中型露天矿,自1965年正式投产到2016年关停,累计生产原煤5180多万吨,生产过程中,相继出土猛犸象化石、扎赉诺尔人头骨化石、披毛犀化石、野牛头骨化石等国家级文物。半个多世纪的开采史为国家经济建设和文物考古作出了巨大贡献,在历史的长河中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纵观矿山百年,伴随辉煌的开采史,周边的生态环境也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2016年关停时,一个长达4.1公里,最宽1.6公里,覆盖面积约4.9平方公里的矿坑形成,外围排土场覆盖面积达13平方公里。这个“十里矿坑”如何变废为宝,实现靓丽蜕变?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5年来,华能扎赉诺尔煤业有限责任公司力争把“十里矿坑”改造成为北疆煤城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完成边坡治理、场地平复、铺设灌溉供水管网、排洪沟、内部环路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矿坑植被覆盖度由5%恢复到95%以上,种植植物存活率在85%以上,植被恢复总面积达805万平方米,种植树木类别达17种,约67.2万株,植物种类达70多种。随着复垦绿化区域的逐年扩大,露天煤矿区域内生态环境及气候不断改善,“十里矿坑”旧貌换新颜。现在,不仅果树成林,牛羊成群,也是野鸭、大雁、草原鹰、野兔、狐狸等多种野生动物栖息的家园,是经济发展的“聚宝盆”,是企业创效的“摇钱树”,是景色时新的“人间天堂”。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国内新闻·广告
   第04版:金融赋能高质量发展
   第05版:云上103
   第06版:乌海
   第07版:要闻·广告
   第08版:影像力
〖云吧〗
一“网”情深促帮扶
云闪
“十里矿坑”变生态绿洲
蒲圪卜村的新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