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2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扎根口岸的“一棵树”

——记全区政法系统先进个人斯日古楞
  □本报记者  安寅东

  从巴彦淖尔市区一路驱车北上,穿越绵延起伏的阴山和一望无际的草原,行驶近200公里后,便可抵达中蒙边境的甘其毛都口岸。

  每天早上8点,甘其毛都口岸准时开关。一辆辆满载煤炭的货车经过消毒、检验后,有条不紊地依次通关。

  执勤时,巴彦淖尔市公安局交管支队甘其毛都口岸大队副大队长斯日古楞,不时和车里的司机挥着手打招呼,司机们也挥手回应。

  “虽然他们穿着防护服,但是老熟人还是一眼就能认出来。疫情期间我们就用这样的方式互道‘赛白奴(蒙古语:你好)’。”斯日古楞说,按照疫情防控要求,他们大队除负责维持交通秩序外,还负责入境司乘人员的闭环管理,确保“外防输入、内防扩散”。

  甘其毛都,蒙古语意为一棵树,这里“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风小尘满天,风狂石头滚”。从警21年,斯日古楞在这里坚守了11年,口岸每一条道路上,每一个蒙古包里,都留下他辛勤的足迹。

  “我就是一棵树,已经扎根在这里。”斯日古楞用一颗真心服务每位司乘人员,成了他们口中的“赛因察戈答”(蒙古语“好警察”)。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前,甘其毛都口岸每天通关的货车逾千辆,九成驾驶员是蒙古国司机。如何管理好、服务好中蒙两国的司乘人员?斯日古楞的诀窍是“真诚沟通,以心换心”。“赛白奴”成了他的口头禅,逢车必招手成了他的常规动作。

  凭借语言优势,斯日古楞对违章停车、不按规定车道行驶、超速行驶等交通违法行为进行喊话劝导。长年累月在煤烟四起的环境下,每天喊话上千次,煤灰、粉尘严重侵蚀斯日古楞的肺部。2010年做了鼻、喉、肺联合手术后,他丧失了味觉。“现在吃馒头和吃羊肉是一个味儿。”斯日古楞打趣地说道。

  从口岸到煤站10公里,斯日古楞一天得走三个来回。“在这地方工作太费鞋,平均一个半月就得新换一双鞋、一个星期就得新换一双袜子”。斯日古楞笑着说。

  在口岸工作多年,斯日古楞和很多外籍司机成了朋友。蒙古国司机巴亚尔赛恒就是其中的一位。说起斯日古楞,巴亚尔赛恒连说“赛因察戈答”。他们结缘于一次纠正违章。巴亚尔赛恒开车插队,造成车辆拥堵,其他民警到现场治理,因语言不通,造成误会,场面几近失控。斯日古楞到达现场后,用蒙古语耐心沟通,讲清道理,最后巴亚尔赛恒心服口服,纠正了违章行为。再后来接触多了,两人便成了朋友。现在巴亚尔赛恒已经成了特邀安全员,协助交警管理交通秩序。

  “干工作一定要带着感情,你把他们当亲人,他们就把你当亲人”。对待工作,斯日古楞有自己独到的理解。

  从甘其毛都到海流图的130多公里路段,是S212省道运煤专线的主动脉,遇到雨雪天气,路面结冰,常有车辆侧滑翻车,发生事故。斯日古楞主动与各车队联系,建立了“警企联络微信群”。每逢天气不好,他就早早起床,驾车沿途排查,及时把路况信息发布到联络群里,还不忘加上一句温馨提示:“你们都是家里的顶梁柱,安全就等于赚钱。”

  甘其毛都口岸有5个嘎查,1400多户牧民居住分散,近的几十里,远的上百里。为了让牧民了解交通安全法规和出行安全常识,他几乎跑遍了每一个牧民家,同他们唠家常、话安全,留下宣传资料和自己的手机号码。“斯日古楞是好样的,我们有事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他。”提到斯日古楞,牧民们纷纷伸出大拇指。

  去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斯日古楞正月初二就返回口岸,一干就是45天。他与大队领导研究闭环管理方案,深入防控一线巡逻管理,每个细节、每件事都想在前面、冲在前面。

  “让每个司乘人员都平安回家,是我最大的心愿。”斯日古楞说。

  从警21年来,斯日古楞调解纠纷、处理事故、侦破案件1000余起,至今零投诉零复议。扎根口岸的斯日古楞先后荣获二等功1次、三等功6次、嘉奖2次,被评为优秀民警7次。他2019年被自治区授予“感动北疆 最美警察”年度人物,2020年被中宣部和公安部共同授予“最美基层民警”荣誉称号。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国内新闻·广告
   第04版:广告
   第05版:论道
   第06版:出彩
   第07版:专题
   第08版:锡林郭勒
   第10版:读图
   第11版:公益广告
   第12版:通辽
大唐药业在北交所上市
强化政治担当 巩固巡视成果 推动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
通辽市引导农户及时售粮
我区人大代表建议办理工作取得新成效
扎根口岸的“一棵树”
塞上老街入选 国家级名单
聚焦重大生态工程 助力北疆生态安全屏障建设
本报职业道德监督热线:0471-6635350或0471-6659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