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9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求友匡己

  □方梓

  人活在世上,总希望身边有几个好朋友。功利心强的人看重朋友在生存方面对自己的帮助,所谓“多个朋友多条路”“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都反映了此种心态。品位高一些的人呢,他们在乎彼此心灵上的投契,觉得朋友能否对自己有衣食之助并不重要,要紧的是他们能引领自己攀升到某种灵魂的高度。曾国藩就持有这样的交友观。

  清道光二十二年十二月二十日,曾国藩在京城给四个弟弟写了一封很长的信,其三分之二的篇幅是讲如何读书、做人。谈到交友之道时,他如此下笔:“盖求友以匡己之不逮,此大益也;标榜以盗虚名,是大损也。”意思是一个人与人订交,不能求虚名,而要通过交朋友救正自己品质、性情、能力上的某些不足。

  要寻到一个“匡己”之友,其实很不容易。

  其一,他得有真性情。生活中许多人都能看到他人的缺点,但真正愿意指出来的并不多。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怕得罪人。一个人有了真性情,他才会想:朋友某方面有缺失,我不指出来,自己有什么资格享受他的信任与亲密呢?因此,他们说出逆耳忠言时,不会顾忌对方高不高兴,不会考虑做出如此选择会产生怎样的后果。曾国藩一生交友甚多,真正敢对他直言不讳的也只有廖廖几个,比如倭仁、陈岱云、邵蕙西等,但他们对曾国藩的影响是终生的。

  其二,他必须有足够的见识。有的人嘴巴没遮没盖,所说的话从不过脑,他们的话于我们的人生并无多少营养,达不到“匡己”之境。个人生活阅历丰富,又喜欢读书、思考,看问题能窥到其真处、深处、隐秘处,向别人提的建议具有明显的可操作性,这样的人才有能力去匡正我们。

  人人都有自己“唯一”的生命痕迹,这就决定了我们的脾性各不相同,遇事产生分歧是必然的。想成为匡正他人的人,你的胸怀就得博大。胡林翼是公认的有见识之人,对曾国藩的事业多有助益,在湘军攻克金陵,看到晚清政府的极端腐败,也曾想匡正他的“愚忠”……但说了一半的话,便被曾国藩婉言谢绝。然而,胡林翼的可贵在于他最终能理解曾国藩所做的选择。正是这种博大的胸怀,使曾国藩视其为一生最大的知己。

  当然,想求友匡己,我们先得给“己”设计一个充满蓬勃向上的模板。像任何双边关系一样,友情也是彼此选择的,你看中了别人,希望彼此的心灵互访互通,还得别人看中你。只有将自我的人性提得纯净些,大家乐于跟你交往,我们才有获得“优质朋友”的机会。假若自身无德无才,每一个优秀的人看到你都想逃出三条大街,求谁去“匡”你呢?

  人性的锻造是个长久的过程,决非一朝一夕之功,“求友匡己”也得有长久的打算,一要经得起大浪淘沙。时势相异,身边的朋友也大不相同,过去能帮助你的如今也许力气不逮,昔日能引领你的当下或许需要别人引领,我们在不忘老友的同时就得不断悦纳新友。二是必须执守初心。生活中的诱惑很多,不记得来时的路就会摔跤。恪守做个好人、做个有价值的人的初心去“求友匡己”,你的“匡”才不会脱离应有的轨道。

  “求友匡己”,先得学会自己“匡”自己。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国内新闻·广告
   第04版:要闻
   第05版:要闻
   第06版:乌海
   第07版:要闻
   第08版:要闻
   第09版:北国风光
   第10版:文艺评论
   第11版:视界
   第12版:收㦴
一条大河 流经巴彦淖尔
四月(组诗)
求友匡己
私语 茶舍
怀念
梨花如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