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钢钢铁生产体系的建成投产,是全国各族人民齐心协力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成果,体现了全国一盘棋的战略方针,彰显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社会主义制度优势
●“齐心协力建包钢”取得的成果,对内蒙古经济的发展、对国家工业化建设的推进以及对党的民族政策的贯彻落实,都有极其重大的意义
●充分挖掘并发挥“齐心协力建包钢”红色资源优势,激发并汇聚团结一心、接续奋斗的强大合力,努力创造新时代新业绩
□自治区党委党史和文献研究室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内蒙古的今天是各族群众共同奋斗的结果,内蒙古的明天仍然需要各族群众团结奋斗。“齐心协力建包钢”的历史佳话,正是团结奋斗历史经验的生动实践和有力见证。回顾那段历史,来自全国各地的包钢建设者汇聚祖国北疆,和内蒙古各族人民一起,艰苦奋斗、团结协作,结束了内蒙古“不产寸铁”的历史,开创了新中国民族地区工业发展的先河,为全国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书写了民族团结一家亲、齐心协力建包钢的奋斗赞歌和动人篇章。
“齐心协力建包钢”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历史见证
新中国成立之初,一穷二白,经济基础十分薄弱。为尽快奠定新中国工业化的基础,党中央作出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决策。开发和利用内蒙古地区的丰富矿产资源,在内蒙古地区建设国家大型钢铁企业和工业基地,成为党中央的重大战略决策。
包头钢铁基地从规划之初,就受到党中央关怀重视。1949年12月,中央人民政府重工业部在北京召开全国钢铁工业会议,确定对白云鄂博铁矿资源进行调查,把包头列为“关内新建钢铁中心”目标之一。1950年5月,中央人民政府派出地质调查队进驻白云鄂博开展地质调查,为包钢建设开展前期准备工作。1953年10月,为加强包头钢铁基地建设工作的领导,中共中央华北局作出了《关于加强包头工作的决定》。1956年4月4日,党中央批准包钢初步设计的呈文,计划到1962年全部建成,达到年产钢300万吨的能力,包钢建设自此拉开帷幕。
1957年7月25日,包钢厂区开工建设。到1958年底,包钢主体厂矿和附属辅助设施等20多个工程113个项目都已相继施工。针对包钢建设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乌兰夫同志先后致函山西、河北、安徽等省和冶金工业部,请求帮助解决包钢生产建设中存在的材料、设备和技术力量严重不足的问题。党的八届六中全会召开期间,乌兰夫再次就包钢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向党中央作了汇报,党中央为此决定,在全国统一计划下,保证重点、照顾一般,把包头作为国家建设的重点地区。在“包钢为全国,全国为包钢”的口号下,党中央号召全国各族人民支援包钢建设,掀起了全国各地支援包钢建设的高潮。据1959年10月统计,全国有22个省、市、自治区的55个城市、727个单位对包钢建设给予了不同程度的支援。
1959年9月26日,包钢一号高炉首次出铁。10月15日,周恩来总理亲自为包钢一号高炉出铁剪彩。1960年5月1日,包钢炼钢厂一号平炉建成投产,炼出第一炉钢水。5月5日,乌兰夫同志为一号平炉剪彩。包钢钢铁生产体系的建成投产,是全国各族人民齐心协力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成果,体现了全国一盘棋的战略方针,彰显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社会主义制度优势。
“齐心协力建包钢”是团结奋斗的生动实践
“齐心协力建包钢”是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艰苦奋斗、万众一心推进社会主义建设的生动实践。在当时特定历史背景下,“齐心协力建包钢”取得的成果,对内蒙古经济的发展、对国家工业化建设的推进以及对党的民族政策的贯彻落实,都有极其重大的意义。
“齐心协力建包钢”取得的成果,为包头钢铁基地的建成和发展打牢了基础,推动了内蒙古乃至西北地区交通运输、矿产开发、机械加工、电力及轻工、化工等行业的发展,有力增强了西北地区的经济实力。包头钢铁基地的建设对于带动边疆地区发展、改变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支援国家的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以及维护国家战略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为新中国迅速建立起工业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社会主义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如今,包钢的产品被广泛运用在各个领域。当年“齐心协力建包钢”的决策和举动,在国家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中,至今仍在发挥重要作用。
包钢的建设,离不开国家的支援,凝聚着全国人民的力量和智慧,见证了我国民族工业发展的光辉历程。包钢的发展史,就是一部民族团结进步史。“齐心协力建包钢”蕴含的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宝贵精神财富,始终像一块磁铁,将各民族紧紧凝聚在一起,不断谱写各民族守望相助、共建家园的生动乐章。
汇聚团结一心接续奋斗的强大合力
从历史中汲取营养,可以更好应对时代提出的挑战。“齐心协力建包钢”是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艰苦创业的历史佳话,是内蒙古宝贵的红色资源,具有深刻内涵和时代价值。新征程上,要充分挖掘并发挥“齐心协力建包钢”红色资源优势,激发并汇聚团结一心、接续奋斗的强大合力,努力创造新时代新业绩。
“齐心协力建包钢”启示我们,党的坚强领导是事业成功的根本保证。包钢的建成,充分展现了我们党强大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和社会号召力。没有政治领导力,就不会果敢推进重大生产力布局;没有思想引领力,就不会有全国一心、众志成城;没有群众组织力,就不会有五湖四海干部职工支援包钢建设;没有社会号召力,就不会出现“包钢为全国,全国为包钢”的宏大建设场面。历史一再证明,党的领导始终是我们各项事业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内蒙古各族人民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始终听党话、跟党走,在各民族大团结、齐进步、共富裕的道路上共同奋斗,才能不断创造更多奇迹、成就更大伟业。
“齐心协力建包钢”启示我们,团结奋斗是现代化建设的不竭动力。包钢的建设是一项庞大系统工程,但当时内蒙古人力物力财力稀缺,工业基础基本空白。没有全国各级各地相关部门的协同联动,没有全国干部职工的团结奉献,也就没有包钢的落成。共同奋斗的一致目标、团结协作的集体观念和全国一盘棋的大局意识,有力推动了包钢的建设,特别是鞍钢等一批同类型企业,从专业领域尤其是人力资源方面对包钢进行了无私的支持和援助。包头钢铁基地的建设工地上,并肩战斗着来自天南地北成千上万的干部职工,其中很多人留在包钢,成为企业的第一批生产、技术和管理骨干,继续为包钢的发展壮大而不懈奋斗。幸福生活是奋斗出来的,只要在党的领导下众志成城、团结奋斗,我们就一定能够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困难挑战,推动各项事业不断迈上新台阶、取得新突破。
“齐心协力建包钢”启示我们,民族团结是繁荣发展的生命线。“齐心协力建包钢”的过程,就是一个各民族干部群众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过程。来自全国各地的各民族干部职工和内蒙古各族干部群众苦在一起、干在一起,在推进共同事业中进一步交往交流交融,使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不断得到加强和巩固。包钢的后续发展历程,更是一个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包钢现有职工队伍由多个民族组成,有大量双民族、多民族家庭,几代人融居下来,早就成为了血脉相融的一家人。实践证明,民族团结、社会和谐是民族地区繁荣发展的重要基石。在新的历史阶段,我们要紧紧抓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呵护好“模范自治区”的崇高荣誉,推动各民族守望相助、团结奋斗,共同书写新时代内蒙古高质量发展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