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9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古韵里的腊月风情

  □聂难

  腊月是农历十二月的别称。古代文人对腊月有一种特殊的感情,为后世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从中可以探寻到丰富多彩的民俗生活、辞旧迎新的喜庆画面,以及迎春接福、人寿年丰的美好祈盼。

  腊月是一年里最冷的月份,天地寒肃,朔风劲吹。唐代姚合的《咏雪》描绘了一幅腊月大雪图:“愁云残腊下阳台,混却乾坤六出开。与月交光呈瑞色,共花争艳傍寒梅。飞随郢客歌声远,散逐宫娥舞袖回。其那知音不相见,剡溪乘兴为君来。”唐代李中《腊中作》:“冬至虽云远,浑疑朔漠中。劲风吹大野,密雪翳高空。泉冻如顽石,人藏类蛰虫。豪家应不觉,兽炭满炉红。”呼啸的北风,鹅毛般的大雪,泉水冻成了石头,穷人像虫子般躲进茅屋里进入冬眠,只有富贵人家烤着炭火,享受着温馨滋美的生活。唐代岑参《冬夕》:“浩汗霜风刮天地,温泉火井无生意。泽国龙蛇冻不伸,南山瘦柏消残翠。”大风夹杂着霜雪肆虐在天地之间,温泉火井旁边也了无生气,河海中的龙蛇也冻得不能伸展,连四季常青的松柏都褪去了绿色,显得消瘦了许多。

  时光走进腊月,离春天就不远了。宋代陆游《十二月八日步至西村》:“腊月风和意已春,时因散策过吾邻。草烟漠漠柴门里,牛迹重重野水滨。多病所须唯药物,差科未动是闲人。今朝佛粥交相馈,更觉江村节物新。”诗中写道,虽是隆冬腊月,但已露出风和日丽的春意。柴门里草烟漠漠,野河边有许多牛经过的痕迹。腊日里人们互赠、食用着佛粥,更感觉到清新的气息。唐代韦元旦的《奉和立春游苑迎春应制》,形象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帝都长安腊月迎春图,诗云:“灞涘长安恒近日,殷正腊月早迎新。池鱼戏叶仍含冻,宫女裁花已作春。向苑云疑承翠幄,入林风若起青蘋。年年斗柄东无限,愿挹琼觞寿北辰。”

  腊月本是祭祀的月份。“腊”是古代祭祀祖先和百神的“祭”名。古时候,每年腊月八日都要猎杀禽兽举行大祭活动,拜神敬祖,以祈福求寿、避灾迎祥。晋代诗人裴秀的《大腊》:“日躔星记,大吕司晨。玄象改次,庶众更新。岁事告成,八腊报勤。告成伊何,年丰物阜。”描绘了人们在闲冬腊月,摆上酒肉祭祀、感谢百神福佑万事成功的场景,把腊月祭祀和会饮的盛况刻画得淋漓尽致。

  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又称“小年”,是我国民间祭灶的日子,也被称为谢灶、祭灶节、灶王节。小年是整个春节庆祝活动的开始和伏笔,其主要活动有两项:扫年和祭灶。东汉崔寔《四民月令》:“腊月日更新,谓之小岁(小年),进酒尊长,修贺君师。”每到这一天,人们要添买糖瓜,以祭灶神,祈神保佑来年家家平安、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宋代诗人范成大的《祭灶词》,形象地描写了古人祭灶祈求合家平安的景象,展现了一幅富有浓厚生活气息的民间风俗画卷。“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扫年就是年终大扫除,俗称“扫尘”。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新春扫尘有“除旧迎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晦气”统统扫出门。

  每逢佳节倍思亲,腊月使团圆的家庭充满了热闹欢乐的氛围,对于那些漂泊在外的人来说,则充满难耐的相思。“坐到三更尽,归仍万里赊。雪声偏傍竹,寒梦不离家。晓角分残漏,孤灯落碎花。二年随骠骑,辛苦向天涯。”这是唐代戎昱的《桂州腊夜》,抒发了诗人离乡万里,腊夜怀乡思归之情。

  古韵里的腊月,经过几千年的沉淀和发酵,是如此绚丽多彩。在寒冷的腊月里,围一盆炭火,煮一壶香茗,仔细品味古韵里腊月风情,别有一番风味。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广告
   第04版:要闻
   第05版:要闻
   第06版:新时代新征程新伟业特刊
   第07版:生态环保
   第08版:区域新闻
   第09版:北国风光
   第10版:文艺评论
   第11版:视界
   第12版:收藏
像石榴籽一样
背走故土一棵树
新年的雪(组诗)
古韵里的腊月风情
梓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