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乌兰布统出发,目的地,锡林郭勒盟多伦县。车内,耳畔仍然回荡着马头琴悠长的旋律;车窗外,原生态的草原风情扑面而来。
一路蓝天白云,一路碧草鲜花。这条西起张家口东至塞罕坝、串连着沽源、多伦、乌兰布统的绿色屏障,绵延数百公里,集草原、草甸、湿地、河流、湖泊、丘陵、森林等地貌特征,是河的源头、云的故乡、草的世界、花的海洋。
节令刚刚进入秋天,高原的寒风已经初显锋芒,但满目仍然是生机勃勃的景象,山峦逶迤,河流蜿蜒,草原辽阔,芳草馥郁,繁花夹道,一幅绝美的生态画卷,在高原徐徐展开。
刚进入多伦,被大片大片的花海吸引了眼球,“哇塞”一声,有人惊呼。出乎意料的是,一大片的油菜花,扑入眼帘,虽然进入收花期,没有了盛花期那种明亮的金黄,但是,那满眼的浅黄与草原一望无际的绿,形成鲜明的色带,格外抢眼;而在道路的两边,大片的格桑花正开得洋洋洒洒,粉红、浅紫、粉白,色彩斑斓;这些绚烂的色彩与一丛丛、星星点点的野花相互烘托,整个坝上草原,铺开一幅油画的长卷。
初识多伦,为迷人的高原风光所倾倒,被一块古老的土地所折服。
多伦,原称“多伦诺尔”,为蒙古语,意为“七星潭”“七个湖泊”,顾名思义,即为水系纵横的地方,处于锡林郭勒盟南端,西与正蓝旗相接,北与克什克腾旗接壤,南与围场等县毗邻。多伦属温带半干旱向半湿润过渡的典型大陆性气候,算得上是一块风水宝地。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古人类活动的踪迹。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气候环境,游牧文化与农耕文明在此碰撞交融,形成了早期商业驿站和草原丝绸之路,故有“漠南重镇”之美誉,东西南北、络绎不绝的驼队、马队、商队、商贾,在此云集。
多伦,一座神秘之城。
一条线。多伦位于北京正北方,直线距离180公里。多伦有座德胜山与北京故宫和“德胜门”同处于国家宜居国土中轴线,这条线被地理学家称为“刘秉忠线”。
一个点。多伦是上世纪两大地理发现的胡焕庸线(即腾冲至瑷珲自然地理分界线)、竺可桢380毫米降雨线及刘秉忠线的三线交汇点。
一个环。1995年,卫星影像发现一个直径达70公里、环多伦的环,闪电河盘桓其中,是亚洲第一大陨石环,被地理学家命名为多伦环。
多伦,一座古老的城池。
诸如古长城、洪格尔岩画、白音查干敖包、山西会馆等历史文化遗存,林林总总,给它披上了朦胧的面纱。
拨开历史的雾障,初秋的多伦,清风拂面,山川锦绣。
多伦湖,水域面积2万亩的高原湖泊,此刻,正安卧在一条狭长的山谷中,像一位安静的处子。湖水绿如翡翠,与高山、树丛、草甸、沙滩、湖心岛、栈桥、长廊,构成了立体的画卷。一湖水,天光云影,波光闪亮,滋养着塞上高原、高天厚土。一湖水,如梦如幻,沁心,养心。远方的客人,可做一回遗世独立之人。一湖水,春天,岸芷汀兰;夏天,渔光唱晚;秋天,层林霜染;冬天,皑皑白雪。
告别多伦湖,榆木川,一川烟雨,一川云霞,一株株盘根错节的榆树,树冠上坐着数百年的光阴。在这里,披一身高原的阳光,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看大漠孤烟、长河落日;在这里,听虫鸣、鸟语与山丹丹花开的声音,听“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千古吟唱。
多伦,以47条河流、62个湖泊、茂密的次生林,大片的草原与草甸,构筑起高原生态骨架,构成了京津冀生态长廊。
多伦,塞上江南,天然大氧吧,向世人诠释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
多伦,是绿色多伦、美丽多伦、幸福多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