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8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生态树”变“摇钱树”

  □本报记者  张慧玲

  春日迟迟,卉木萋萋。3月中旬,春风吹过赤峰市敖汉旗,在亿森明珠林果家庭农场的果园里,萨力巴乡49岁的农民刘波正忙着指导工人给果树剪枝。

  敖汉旗地处科尔沁沙地南缘,水源匮乏,十年九旱。2006年,刘波响应国家号召,流转了170多亩林地,开始治沙造林。“当时种的都是杨树,对水的需求量大,而我们当地缺水,几年下来杨树林面积虽然达到了800亩,但死亡率非常高。”刘波说。2010年之前,为了能按时把树种下去,刘波年年变卖家产,总计达到了15万元。

  2013年春天,刘波夫妇决定改变造林策略——造经济林,发展林果产业治沙致富。他们还定下了“三步走”的规划:首先,以杨树林为防风带,种植抗旱能力极强的 “沙果”林;其次,增加林果品种,形成片区规模;最后,打造林渔旅游品牌,与三十二连山、城子山两景点遥相呼应,建成“两山一林”景点群。

  定下了目标,实施起来就有了动力。2013年到2016年,刘波连续流转了近千亩残林地,外植赤峰杨,里栽沙果树和鸡心果树等经济林,实施了规模与品种的双扩大。

  但天有不测风云,2017年,杨树林深受沙侵与干旱双重影响大面积枯死,这些林地成了退化林地。这也让刘波夫妇更加坚定了造经济林建产业园的想法。他们又流转残林地500多亩,引进龙丰苹果、寒红梨两个品种,形成区片化栽植。自此,那些退化林地也被改造成了经济林。

  5年的时间,刘波的“三步走”规划已经实现了两步。终于在2018年,沙果树挂果,他有了经济效益,端上了生态饭碗。刘波夫妇发展果树经济也带动了所在家乡萨力巴乡,全乡已有20多户发展林果种植,面积1500余亩,实现经济效益450万元。

  不举步,越不过栅栏;不迈腿,登不上高山。16年过去了,刘波共流转林地4000亩,已造林的林地达到3500亩。他正迈步在实现第三步目标的路上。2022年,刘波获评为“国家林草乡土专家”称号,带动萨力巴乡累计更新造林4.2万亩。

  “现在是春季,外面7级大风,可在果园里也就4、5级。经济林带来的收益可再投入到造林里来。”刘波说。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要闻
   第05版:草原全媒传播活动
   第06版:北疆文旅
   第07版:文件
   第08版:生态环保
   第09版:北国风光
   第10版:文艺评论
   第11版:视界
   第12版:收藏
【纵览】
春山在望 芳草可期
从森林资源谋“福利”
海南区:为历史遗留矿区“疗伤”
克什克腾旗:为浑善达克沙地东部“锁绿”
“生态树”变“摇钱树”
增绿护绿防患未“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