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在老北梁核心区乔家金街,雕梁画栋、晋风晋韵的建筑让人流连忘返。古朴的气息扑面而来,巨幅剪纸壁画《吉祥包克图》悬挂于墙壁之上,“守艺”蒙古族手工金银饰、六合枕工作室、五代老吴茶汤等兼具民族和非遗文化的特色产业,吸引着远近游客前来“打卡”。
作为古老商号“复盛公”所在地,近300年来,各民族在包头市东河区交流交往交融。走西口、兴商号、谋发展,书写了一段段各族群众和睦共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动人故事。
如今,民族团结的优良传统深深扎根东河大地,犹如阳光、空气和水,须臾离不开。
走在东河区的大街小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人心、引领风尚,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横幅、彩绘墙、LED大屏格外醒目,民族政策宣讲、歌舞晚会、观看红色电影等丰富多彩的社区活动成为各族群众业余生活的“必选项目”。
在回民街道黄土渠社区石榴籽服务站里,一堂以“款款民族风,浓浓石榴情”为主题的绘画课正在进行着。30多名不同民族的小朋友齐聚一堂,或三五一组讨论或低头认真勾画,播撒下一颗颗民族团结的种子。
“小李,上次家里装修多亏你帮忙,给你带一些油香尝尝。”“张大姐,不用这么客气,有事您尽管找我。”
街坊邻里和睦相处,随时随地都能看到各族群众团结互助的动人场景。生活在这里的34个民族、48.8万干部群众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在阴山脚下、博托河畔,奏响了一曲曲民族团结的时代赞歌。
近年来,东河区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厚植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沃土,教育引导各族干部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凝聚起“爱包头、作贡献”的磅礴伟力,努力为新时代继续保持模范自治区的崇高荣誉贡献东河力量。
那么,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如何高位推动、走深走实?
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程利翔给出了答案:“我们将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创建纳入区委区政府年度重要工作,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两级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基层党组织‘三会一课’必学内容,作为科级领导班子、领导干部年度实绩考核和述职评议的重要内容,层层压实责任,凝聚起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的强大力量。”
在老包头文化庙会活动现场,老吴茶汤传承人吴文昌一边为客人冲汤,一边高兴地说道:“我是回族,我们几代人生活在这里,与邻居们一直相处得挺好,在党和政府的帮助下,我家的‘清真茶汤制作技艺’成功申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一天卖个100多碗没问题。”
谈起东河区几十年翻天覆地的变化,家住北梁新区的满族居民付秀连感触颇深:“这些年来,党的好政策让这里彻底变了样,过去的一排排平房如今变成了高楼大厦,公园、学校、医院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我们各族群众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发展是巩固民族团结进步的“金钥匙”。近年来,东河区坚持“两新”导向,重点抓产业,核心抓工业,突出抓“增量”,以有解思维推动各项事业迈向新台阶,让改革发展红利更多惠及各族群众。
区委常委、政府副区长袁茂林介绍说:“目前,东河区正聚焦重点产业、重大项目,把招商引资作为重中之重,坚定不移打好工业强区、传统服务业转型升级、文旅深度融合、农业产业化发展‘四场硬仗’,开足马力加速跑。今年以来实施重大项目43个,总投资190.7亿元,当年投资98.3亿元,经济发展呈现良好态势。”
变装出站,花式代言。近期,东河区文旅局局长程彤在网上“出圈”,带动一批民族团结进步示范项目红火起来。他兴奋地告诉记者:“我们正在打造沙尔沁镇阿都赖村全国民族特色村寨、回民街道富圣明社区、乔家金街民族手工艺街区等民族团结进步示范项目,不断挖掘传统民族技艺与民俗文化价值,推动‘鞍征手工糖’‘守艺银饰’‘马头琴工艺’等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创新,以民俗文化和特色产业推动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在杨圪塄街道龙城社区,一场“石榴籽同心”主题民族歌舞表演正在进行着。包头市芳华艺社社长李桂芝和队员们换上民族服装,等待上场。“我们艺社成员由多民族组成,大家充分发挥本民族文化特长,把民族团结融入到绘画、朗诵、舞蹈等节目当中,用艺术形式宣传党的民族政策,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走进乡村田野、百姓人家,延伸至每个角落。”李桂芝说完,带领队员们开始表演起歌伴舞《草原赞歌献给党》。
“下一步,东河区坚定不移地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着力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思想、坚定‘五个认同’,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八进’工作,着力打造各民族守望相助的美好家园。”包头市委常委、区委书记杨二喜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