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出游,孩童高铁吵闹引发纷争的事件时有发生。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1501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对于孩子在高铁吵闹的行为,78.8%的受访者认为家长应自觉管束好孩子,44.6%的受访者认为婴幼儿哭闹是天性使然,社会应对孩子多一点包容。
孩子哭闹是天性使然,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是可以理解的,但孩子的父母却需要懂得抱歉、知道自制。不能因为这是天性就理所应当地要求他人谅解,更不能挟天性而予以放纵。许多因“熊孩子”引发的纠纷,表面上看是与“熊孩子”的冲突,其实质是与家长的冲突。“熊孩子”主要是“熊家长”导致的,不能及时对“熊孩子”进行管教,不能向周围人表示歉意,这是引发矛盾冲突的主要原因。
孩子虽小,也是需要教育的。在日常生活中,尤其是公共场所引导孩子形成规则意识,很有必要。成长就是不断明确规则的过程。以孩子小来拒绝规则教育,是难以赢得认可的,也难以得到更多人的理解。有家长在乘坐列车前专门对孩子进行教育,就是很好的举措。有的家长为了避免孩子在列车上哭闹,单独为其买了一张儿童票和跟高铁座位适配的充气床,带了其最喜欢的图画书,专门买了贴纸、迷宫滚珠等玩具。这样的充分准备,颇值得称道。
公共场所的管教也需要更多思考。相较于不管教,有家长则采取严格管教,任孩子百般哭闹,坚决不满足孩子不合理的要求。这样的教育,并不能说错,但在公共场合不适合。既要管又要安抚,尽量避免影响他人,是公共场所管教孩子的要义。在管教和哄都失效的情况下,及时带孩子到列车衔接处,尽量避免对更多人产生干扰,亦是可以采取的措施之一。
希望公共场所安静,可以理解。但要孩子完全理解成人社会的规则并遵守,也有点不切合实际。对孩子的行为多一些包容,宽以待之,更是很必要的。适当帮助家长安抚孩子,或者赠送自己的物品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都是可行的方法。其实,与孩子的沟通亦别有一番趣味。即便不能享受这些趣味,也可友善提醒家长。言行过激、引发冲突,不仅无益于问题的解决,还会影响更多公众,也暴露自己的狭隘,更是得不偿失。
每一个人都是从孩童时代过来的,列车上的“熊孩子”可能就是曾经的我们。因此,社会对低龄孩子多一点包容,既是尊老爱幼的体现,亦是个人修养的体现。公共场所是很难如每个人意愿的,准备好耳机等物品,减少被干扰几率,也是乘客可以提前做的准备。即便真的无法忍受,向乘务员求助,请乘务人员出面处理,亦是避免冲突的方法。
面对“熊孩子”,我们需要的是相向而行,只有如此,才能避免不必要的冲突,让旅途多一份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