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10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交响乐《草原意象》:

展现北疆文化 述说家国情怀

交响乐《草原意象》第三乐章《英雄》演奏现场。
音乐会上半场,笛子协奏曲《走西口》演出现场。
演出前,南飞雁(右)和指挥核对曲目细节。
演出前,主创人员商量演奏速度等。
音乐会下半场,交响乐《草原意象》演出现场。
  □本报记者  高瑞锋

  赓续北疆大地文脉,彰显中国交响风采。

  近日,北京,国家大剧院音乐厅座无虚席。

  中国交响乐世纪回顾暨第八届中国交响音乐季——中国歌剧舞剧院交响音乐会《草原意象》正在举行。

  音乐会的上半场以红色主题作品为基调,韵味铿锵;下半场,当交响乐《草原意象》的乐声一经响起,一幅山河辉映、美丽辽阔的大草原景象仿佛在观众眼前缓缓铺展开来……

  这首交响乐作品由内蒙古作曲家南飞雁历经多年打磨而成,是内蒙古作曲家的原创交响乐作品首次入选中国交响音乐季。

  它在国家大剧院舞台上的精彩呈现,面向全国进一步展示了“模范自治区”的良好形象,擦亮了新时代北疆文化名片。

  壮美音乐  草原华章

  音乐会的上半场,以红色主题作品为主基调,多个曲目变幻丰富、深沉隽永的音乐表现,带领观众在经典作品无限魅力中回顾激情燃烧的峥嵘岁月。

  歌剧《白毛女》组曲以鲜明的民族风格,在熟悉的旋律中奏出不一样的时代回音;由作曲家南维德和魏稼稔共同创作的笛子协奏曲《走西口》,通过挖掘内蒙古本土音乐素材,将交响乐与民族音乐有机融合,奏出了一段荡气回肠的西口情韵;交响音诗《英雄儿女》的核心段落取自舞剧《英雄儿女》的音乐,核心主题动机摘自著名作曲家刘炽创作的歌曲《我的祖国》,突显了慷慨深切的家国情怀;作曲家郭文景创作的交响变奏曲《祖国》,通过引子和《义勇军进行曲》的12个变奏,表达了对前进的祖国、团结的祖国和伟大的祖国诚挚的爱意和深情的祝福。

  策马驰骋,感受那达慕盛会的恢弘;舞动安代,畅享歌舞交织的视听盛宴;做客婚礼,领略风俗礼节亲人祝福;走进草原,体会血脉传承家国情怀……下半场,这场音乐会的重头曲目交响曲《草原意象》,铿锵悠扬地勾勒出一部宏阔壮美的草原华章。

  “这首交响乐由我创作,我的老师天津音乐学院教授陈乐昌和我进行多次修改,就有了今天的《草原意象》。”内蒙古作曲家南飞雁说,这首作品以内蒙古民歌和音乐节奏为基础素材,通过《奔腾》《婚礼》《英雄》《节日》4个乐章,穿越中华大地无垠的时空和想象,在丰富的交响手法的呈现和渲染中,展现细腻、朴实、坦荡的草原之声。

  久经打磨  锻造精品

  “这部交响乐能够登上国家大剧院的舞台演出,并且由中国歌剧舞剧院交响乐团的演员来演奏,一路走来,非常不容易。”说起《草原意象》从创作到演出的过程,南飞雁感慨万千。

  “1992年,我创作出交响乐《草原意象》的雏形后,便与陈乐昌教授在内蒙古开展了田野调查,深入研究内蒙古民歌及蒙古族代表性乐器马头琴、长调等音乐元素与交响乐的融合运用。我们几经修改打磨完善了这部交响乐,希望用音乐展现新时代内蒙古的壮美辽阔与安定和谐。”南飞雁说,4个乐章加起来总时长50多分钟,第一乐章《奔腾》中,嘹亮的号角和宽广的旋律,使人联想到一望无际的大草原;第二乐章《婚礼》的第一部分音乐旋律主要刻画少女善良、清纯、美丽的形象,中部借鉴内蒙古民歌《诺恩吉雅》主题音乐元素,细腻表现少女出嫁前与母亲、故乡亲人难舍难分的场景,结尾则在展现婚礼隆重、热闹、欢悦的情绪中结束整个乐章;第三乐章《英雄》的情绪非常悲壮;第四乐章《节日》原名《安代》,主要表现人们的狂欢景象。

  而这首交响乐最为让人称叹的,是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最具内蒙古音乐文化标志的乐器马头琴和长调歌唱旋律,与管弦乐交融同构,展示了祖国北疆深邃的历史文化和豪迈的民族品格,在润物无声中描绘出一幅绿色生态的自然景观、多元灿烂的人文画卷和民族团结的和谐景象,展现了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和中华文化的千姿百态。

  2017年,交响乐《草原意象》获批国家艺术基金大型舞台艺术创作资助项目;2023年初,入围中国交响乐世纪回顾暨第八届中国交响音乐季。

  顶级舞台  塑造新人

  这场音乐会由内蒙古自治区文联、呼和浩特市文化旅游投资集团出品,中国歌剧舞剧院交响乐团、呼和浩特市歌剧舞剧院联袂演出。

  交响乐《草原意象》参与演出的演员中,两位90后演员清明和查苏娜来自呼和浩特市歌剧舞剧院。

  “能登上国家大剧院的舞台,和中国歌剧舞剧院的老师们同台合作,是我以前想也不敢想的事。”尽管演完已经好几天了,可是清明依然激动不已:“后劲儿太大了,收获太多了。”

  在交响乐《草原意象》中,作为马头琴演奏员,清明参与了第二乐章《婚礼》和第三乐章《英雄》的演出,在第二乐章《婚礼》最后几分钟的时间里,他拉起马头琴,在悠扬的琴声中,查苏娜身着蒙古族服装,缓缓走上舞台,演唱起了蒙古族长调《孤独的白驼羔》……

  “我们8月中旬彩排,只排练了两三天的时间,就去北京正式演出。”清明说,这次演出,他和查苏娜还分别经历了一次“惊险”。

  国家大剧院音乐厅的观众席围绕在舞台四周,四周围的数码墙犹如站立起来的钢琴琴键,其凹凸的尺寸和形状可以使声音均匀、柔和地扩散和反射,演出中任何一点瑕疵都会让观众尽收耳中。

  “马头琴的弦是尼龙绳材质,会因为热胀冷缩音律不准。上台前,我虽然调好了弦,夹好了定音器,但是上台后,空调一吹,定好的弦位置就不准了,我不敢一直调弦,随机应变用手代替弓子拨弦,最终有惊无险,没有影响演出效果。”回忆起来,清明觉得长了经验。

  而查苏娜尽管上台前紧张万分,但是,当她听到清明拉起的马头琴前奏响起后,紧绷的情绪立马放松下来,缓缓走上舞台,把自己融入到歌曲的情景当中,完美地演绎了《孤独的白驼羔》的意境。“但是,当我唱完下台时,由于数码墙上通向后台的门没有特别标志,我特别担心自己找不到门而撞在墙上,还好,我找到了门,顺利下场。”查苏娜笑着说。

  诚如一位专家所说,交响乐《草原意象》历经多年打磨顺利在国家大剧院演出,体现了对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创作理念,生动诠释了中国式现代化内蒙古实践的万千气象和盎然生机,鲜活地展现了壮美内蒙古的交响画卷。

  (图片由南飞雁提供)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要闻·广告
   第05版:全媒体主题宣传活动
   第06版:乌海
   第08版:全媒体主题宣传活动
   第09版:锡林郭勒
   第10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家园
   第11版:区域新闻
   第12版:读图
展现北疆文化 述说家国情怀
元代科学家 郭守敬与托克托
让更多内蒙古精品艺术登上大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