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1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呼伦贝尔全力构建全域全季全业旅游发展新格局

  □本报记者  李玉琢

  呼伦贝尔日报记者  董博

  这里有“风吹草低见牛羊”的中国最美草原,“高岭苍茫低岭翠”的大兴安岭林海;这里有天下第一曲水,亚洲第一湿地,北方最大湖泊……这里是呼伦贝尔,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2023年避暑旅游优选地,一个令世人心驰神往的地方。

  呼伦贝尔水草丰美、如诗如画,吸引着四面八方的游客慕名而来。1-7月,呼伦贝尔市接待游客1754.88万人次,同比增长201.09%;旅游收入258.26亿元,同比增长234.41%。旅游业强劲复苏,呼伦贝尔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呈现蓬勃之势。

  今年以来,呼伦贝尔市聚焦高质量完成“五大任务”和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两件大事,推深做实产业发展“五大行动计划”,把文旅产业作为产业发展的主攻方向,为自治区实现“闯新路、进中游”目标作出呼伦贝尔贡献。

  加强顶层设计 擘画文旅发展“新蓝图”

  春季生机盎然、夏季水草丰茂、秋季色彩斑斓,冬季白雪皑皑。“春夏秋冬”皆胜景的呼伦贝尔四季皆可游,大草原、大湿地、大森林、大湖泊、大雪原,共同构成了呼伦贝尔良好完整的自然生态系统,也赋予了呼伦贝尔实现全域全季全业发展的文旅资源优势。

  近年来,呼伦贝尔市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决扛起筑牢祖国北疆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政治责任,以文旅产业提标提效为主线,在产品创新、管理创新、服务创新、消费创新上持续用力,更好满足消费者品质化、多元化、个性化需求,不断擦亮“呼伦贝尔大草原”特色文旅金字招牌。

  从市委、市政府制定文旅产业提标提效发展行动方案,到成立全区首个文化旅游产业协会,从建立文旅产业提标提效专项考核机制,到市委主要领导多次深入基层一线调研督导……呼伦贝尔市强化顶层设计、坚持高位推动、狠抓任务落实,在规划设计、硬件设施、服务水平、市场环境上增质提标,在产业升级、业态创新、产品开发、消费促进上加速提效,呼伦贝尔文化旅游不断“出圈”、更加出彩。

  通过创新机制体制,找准提标提效路径,打造一流旅游环境,文旅项目建设、文旅产业融合、景区业态丰富、基础设施提升……呼伦贝尔文旅发展理念持续升华,产业能级整体跃升,城市形象日益彰显,市场活力有效激发。一体规划、一体建设、一体发展的路径得到精准实施,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的旅游发展业态更加成熟,高质高效发展文旅产业成为全市上下的共识,文旅产业正成为推动呼伦贝尔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下转第3版  ■上接第1版

  整合资源优势 培育文旅发展“新业态”

  在莫尔格勒河景区观赏“天下第一曲水”的辽阔盛景,乘坐享有“陆上游轮”美誉的“呼伦贝尔号”森林草原列车奔赴大兴安岭林海,自驾“中国最美边防公路”G331国道,畅游中俄界河——额尔古纳河,游牧文化、森林文化、农耕文化的大美景观,构筑起中国北方最具特色的边境线自驾游特色线路。

  拥有丰富的文旅资源,更需让资源“串珠成链”。呼伦贝尔市政府与森工集团印发了《建立旅游一体化协同发展机制的通知》,构建地林一体化协同发展机制,根河冷极村、室韦界河码头等项目稳步推进。

  近年来,呼伦贝尔市坚持全域统筹规划、全域合理布局、全域服务提升、全域系统营销,立足各旗市区特色、功能、定位,坚持优质文化旅游资源一体化开发、整体性发展,着力构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发展互促互补、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的文旅高质量发展格局。

  今年,全市实施500万元以上文旅重点项目80个,成功创建国家级、自治区级品牌48个。呼伦贝尔历史博物馆、莫尔格勒河、草原在这里景区、敖鲁古雅景区等一批重点项目投入使用。呼伦贝尔极致草原多彩非遗之旅线路成为自治区唯一进入国家20条非遗旅游线路;额尔古纳市、鄂伦春自治旗、阿荣旗等线路入选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鄂伦春自治旗多布库尔猎民村、拓跋鲜卑历史文化园和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腾克达斡尔民俗村形成农旅文旅融合示范;海拉尔区打造了红星不夜城、西山夜市、中心城特色蒙餐街区等夜经济示范项目,形成了文化旅游消费新热点,旅游“一业兴百业”效应叠加释放。

  低空飞行看景、房车自驾游赏、界河游艇逐波、森林火车探秘等“空汽轮铁”立体式、全视角、多方位旅游新业态全面布局、多点开花,丰富了游客多元化旅行体验;生态名城观赏打卡游、最美北疆边境自驾游、极致草原多彩非遗游、森林康养避暑度假游、旅游列车高端度假游等10大文旅精品线路让游客在视觉享受、情景感受、动静互换中愉悦了身心。在不夜城、民俗村逛夜市赏夜景,深度体验民俗文化游、休闲度假游、乡村民宿游等新业态,游客可以深入感受“旅游+”“+旅游”带来的多业态叠加、多产业互动的新格局。

  通过资源整合、项目建设、活动搭台、商贸唱戏,越来越多的游客选择来到呼伦贝尔休闲度假、康养静心、研学旅行,以文旅产业“一业兴百业”示范效应带动呼伦贝尔文旅产业提标提效高质量发展。

  深化文化赋能 奏响“诗与远方”新乐章

  文化是历史的烙印,也是城市发展的精髓和灵魂。呼伦贝尔市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以文化的神韵魅力提升呼伦贝尔城市软实力。

  蒙古族长调响彻呼伦贝尔上空,剪纸百米长卷《乌兰牧骑》被自治区党委宣传部指定收藏,“那达慕文化之乡”陈巴尔虎旗闻名全国……近年来,呼伦贝尔市立足独特的民间文艺资源,不断提升全社会民间文艺版权保护意识,强化民间文艺版权保护和运用,加快推进民间文艺产业发展,激活文化产业创新活力。

  扎兰屯市实施“一乡一品、一村一策”规划,乡镇街道拥有工笔画、羽毛画等文化企业463家;阿荣旗查巴奇鄂温克族乡猎民村成立“太阳花”手工艺饰品培训班,民族手工艺品成为当地增收致富的重要手段;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围绕各种民间传统技艺,开发出系列文创产品,备受游客欢迎。

  呼伦贝尔的万千美景浑然天成、自然入画。今年,呼伦贝尔市正式启动“油画之城”建设,为旅游产业融入文化特色,让游客在大自然康养旅游和厚重文化底蕴中获得“游憩自然、游牧心灵、游历人生”的心灵疗愈。

  依托地域文化特色和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呼伦贝尔拓宽文化旅游融合型服务空间,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非遗+文旅”“非遗+演艺”“非遗+文创”“非遗+研学”等模式,推动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剧院、非遗展示场所等成为旅游目的地,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

  呼伦贝尔市在中心城区建设了11个文化惠民综合体,打造15分钟文化惠民圈,常态化开展惠民活动300余场。全市202家公共文化场馆服务1522.24万人次。市区(旗)一体建设的伊敏河文化休闲长廊,红旗吧、京剧国粹苑等17个点位成为网红打卡点。

  近年来,呼伦贝尔市深入实施“呼伦贝尔大草原”市域公用品牌形象工程,大型文旅节目《山水间的家》《非遗里的中国》播放量近2亿。《美丽的草原我们的家》大型融媒体直播活动等引发高度关注,“呼伦贝尔大草原”抖音话题播放量20亿人次。官媒自媒联动,线上线下一体的宣传格局,让呼伦贝尔冰雪运动名城、油画之城、文艺之都的品牌影响力、美誉度不断提升。

  站在新起点上,呼伦贝尔这颗“北疆明珠”,正乘着文旅融合发展的强劲东风,朝着国内一流的草原森林生态和边境旅游目的地及国家旅游休闲城市目标阔步向前,为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内蒙古新篇章作出呼伦贝尔贡献。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要闻
   第05版:评论
   第06版:全媒体主题宣传活动
   第07版:乌海
   第08版:出彩
《习近平关于尊重和保障人权论述摘编》阿拉伯文版等六种外文版出版发行
习近平复信美中航空遗产基金会主席和飞虎队老兵
2023年“中国农民丰收节” 内蒙古主会场活动举行
藏粮于地如何承载粮食安全
包头市又添“中国马城”新名片
内蒙古多趟旅游专列 满足国庆游客出行需求
“中国书法城”乌海再次“出圈”
“各族青年记者看内蒙古高质量发展”活动启动
停产8年的河套酒业 乌兰浩特公司恢复生产
呼伦贝尔全力构建全域全季全业旅游发展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