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4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产业发展各具特色 就业增收渠道广泛 社区治理初见成效

身心皆安处 他乡是故乡

  □本报记者  高敏娜 

  通讯员  武跟兄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对2022年易地搬迁扶持工作成效明显地方予以通报表扬,内蒙古自治区仅有兴安盟获此殊荣。

  如何解决“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的难题?兴安盟主动作为,走出了一条产业发展各具特色、就业增收渠道广泛、社区治理初见成效的易地搬迁之路。“十三五”期间,兴安盟共实施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搬迁6129户13886人,共建设集中安置点(6户及以上)153个,争取中央、自治区用于项目建设各项资金7.58亿元。

  “有这么干净宽敞的房子,这不就是好日子?”谈起如今的生活,脱贫户池红霞一脸幸福。池红霞是乌兰浩特市葛根庙镇胡格吉勒嘎查村民,2015年,因病致贫的池红霞一家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在易地搬迁、产业帮扶、教育、医疗等一系列政策帮扶下,池红霞不仅脱了贫,还住进了梦寐以求的新房。

  池红霞告诉记者,农村看似生活花销少,可出行不便、没有自来水。住上楼房以后水电费、交通费虽然自己掏,但家务活不用费心操持,能腾出时间务工。在葛根庙镇党委、政府的扶持下,池红霞一家还分到一栋温室大棚,平常种地、种大棚蔬菜收入2万元,加上每个月4000余元的务工收入,一年下来,也能挣个7万多元。温暖的住房,稳定的收入,让池红霞一家人的生活欣欣向荣。

  围绕“怎么搬”和“搬后怎么办”,兴安盟制定出台计划,配套制定了产业培育、就业帮扶、基础提升、社区治理等多项推进措施,解决了易地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的问题。

  在突泉县醴泉小区易地搬迁就业基地,93栋蔬菜大棚整齐地排列在蓝天白云下,种植户郑玉泉正忙着把十几筐采摘好的西红柿送往批发市场。“菜下来后,会有商贩上门来收,我家现在有4栋大棚,年收入也有4万多元,虽然辛苦点,但是有干劲。”郑玉泉脸上满是收获的喜悦。

  为了让易地搬迁群众能够“搬得出、稳得住、能就业”,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醴泉小区为每户搬迁户分配60平方米的“菜园子”来增加收入,搬迁户可以选择租赁、流转分租、自主经营等方式进行管理。“政府不仅帮我搬了新家,还帮我找到了致富门路。”郑玉泉笑着说。

  此外,突泉县还通过培训种植、流转分租等方式带动易地搬迁户增收,并建立易地搬迁集中安置小区就业服务工作站,持续推进易地搬迁小区就业增收政策,让易地搬迁群众端稳端牢就业“铁饭碗”。

  前段时间,突泉县醴泉小区居民伦秀丽又回到了“学生”时代,每天一早,她都准时来到家政公司学习按摩保健技能。培训班采取理论与实操相结合的授课方式,材料、模具均由学校提供,每人每天还有100元的补助。“县里组织了好多次技术培训,我从来都不落下,现正在学按摩保健和养老护理,以后可以自己出去开店或者打工,让我们就业又多了一些机会。”伦秀丽说。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稳就业就是稳民生、稳人心。兴安盟建立了配套公共就业创业培训服务平台网点83个,覆盖所有安置易地搬迁安置点,确保有劳动能力、有就业服务需求的搬迁人口在入住后一年内,至少接受“131(一次职业指导,三个适合的岗位、一次培训)”专业就业服务。据了解,2022年,全盟有就业能力和就业意愿的搬迁群众全部实现就业。

  同时,配套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为村民搬迁和后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目前,兴安盟11个城镇安置区均设立社区服务中心和“一站式”综合性服务管理平台;142个村庄安置点均由专人负责提供就业、户籍、政策解读、纠纷调解等社区服务工作。精准梳理搬迁群众子女就学需求和安置地教育资源布局,建档立卡搬迁家庭子女学前教育毛入园率、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均达到100%,顺利完成了幼儿园和义务教育阶段搬迁学生就近入学转移衔接。进一步合理配套安置点医疗机构,集中安置点医疗卫生服务设施覆盖率达到100%。

  从忧居到安居,从山沟到城镇,从农民到市民……易地搬迁改变了搬迁群众的生产生活,他们挪穷窝、摘穷帽、奔富路,大步迈向了幸福生活,兴安盟各级干部还在继续书写着乡村振兴的新答卷。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区域新闻
   第05版:北疆文化
   第06版:出彩
   第07版:乌海
   第08版:乌兰察布
“红杏遗村”古杏树上榜全国最美古树群
身心皆安处 他乡是故乡
研发成功国内首款骆驼功能芯片“驼铃一号”
好戏连台
运费低 速度快 乌海葡萄“打飞的”销往全国
全国辣椒专家来巴彦淖尔鉴评适种品种
中欧班列“中通道”货运量突破1200万吨
“云游鄂尔多斯”:风有约 花不误 舞韵暖城不相负
建成320家节约型机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