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时节,记者驱车驶入新巴尔虎左旗嵯岗林场,漫山遍野的榆树、杨树、樟子松及乔灌木黄绿相间、五彩斑斓。40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凉的沙海。
新巴尔虎左旗嵯岗沙带位于呼伦贝尔大草原腹地,整条沙带将嵯岗镇环围,总面积约200万亩,占呼伦贝尔沙地总面积的10.9%,是破坏性最强、拓展速度最快、最难治理的一条沙带。而现在,这里已经成为呼伦贝尔治沙的典型。
“那时,沙尘暴一刮,出门一脸沙子,地上几乎没有活物,牧民被迫都迁走了。”谈起变化,64岁的嵯岗林场退休老职工韩立春感慨万千:“现在满山绿油油的,牧民都搬了回来,又有了放牧点儿,几十年的汗水没白流哇!”
40多年来,新巴尔虎左旗嵯岗林场治沙人一批接一批、一棒接一棒,他们扎根林场,与荒林沙地不屈抗争,亲眼看见这条沙带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再到人沙和谐、绿富同兴。
截至目前,嵯岗林场采用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以治沙造林示范基地、灌草方格状混播生物沙障、栽植樟子松容器苗等技术为支撑,采取“点、线、面”相结合,“带、网、片”相配套的综合治理方式,累计完成国家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建设任务10006公顷,设置围栏187公里,维护围栏64.9公里,固沙压沙309.9公顷,人工促进自然修复309.9公顷,形成外围封育、边缘治理、内部恢复的生态保护格局。
受气候和播种时间限制,夏季是嵯岗林场最忙最累的时节,场长王军带领职工,吃住都在山上,抢工期抢进度,跟时间赛跑,跟沙地要绿。
“大伙都想早一天让荒山变绿,多种一棵树,就减少一片沙!”20多年来,最让王军感动的是林场的职工,再累再苦,没有抱怨,没有懈怠,只有共同的目标和心愿。
“那年夏天,沙地里的温度达到50多度,任志强上山打芦苇插障,中暑晕倒后被送到医院,第二天一大早又上山接着干。”王军念念不忘林场职工的辛苦付出。
针对沙地沙层较厚、流动速度快、风蚀现象严重等特点,嵯岗林场因地制宜,创新治沙新模式,采用乡土树种黄柳埋干造林、小叶锦鸡儿同燕麦、披碱草混播的造林方式,控制造林成本,林木成活率和治沙效率明显提升。
为巩固防沙治沙成效,林场坚持管护治理相结合,定期对15万亩项目区不留死角地巡查管护,封禁保护区内的流动沙地得到有效控制,再生植被明显恢复。近10年来,在降水同期减少的情况下,封禁保护区植被指数偏低幅度远小于地区均值,植被生长季NDVI值明显高于同期均值,周边地区生态环境和牧民生产生活环境得到极大改善,实现草原沙化整体遏制、局部好转的重大转变。
“记不清亲手种了多少树,它们就像我的孩子,每天盼着小树长大、长壮,现在它们已经连片成林,我心里美美的。”副厂长朝克巴达尔的家就住在沙带源头对面,除了老父亲和他一辈子防沙治沙,■下转第6版 ■上接第2版 二女儿塔丽娜学的也是有关环保的专业,他希望孩子们继续传承老一辈的治沙精神。
“防沙治沙是造福子孙后代的事业,我们一定要把防沙治沙当作责任,保护好几代人用汗水浇灌的绿色长城。”刚刚退休的朝克巴达尔一遍遍嘱咐年轻人,让他们珍惜这片来之不易的绿色。
“牧民没有了草原,就失去了家园,今后要更加注重草原管护和生态保护,使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齐头并进,实现从依靠草原到守护家园的生态转身。”这是嵯岗林场人共同的决心。
勇担使命、不畏艰辛、久久为功。新巴尔虎左旗嵯岗林场先后两次被评为呼伦贝尔市防沙治沙先进单位、两次旗级防沙治沙先进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