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手工刺绣,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四大名绣”:苏绣、湘绣、粤绣、蜀绣。其实,彝、布依、瑶、苗、土家、蒙古、藏等民族,也都有本民族的刺绣。尤其蒙古族刺绣,因其绣品朴实大气、色调对比浓烈、图案对称丰满、针线平整细腻,具有鲜明的北方民族地域特色,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
58岁的乌仁其木格作为蒙古族刺绣呼和浩特市级非遗传承人,在她40多年的刺绣生涯中,在传承中把南方刺绣技艺融入蒙古族刺绣当中,使蒙古族刺绣有了新发展。
传统工艺 各具特色
刺绣,又名针绣,俗称绣花,以绣针引丝、绒、彩线,按照设计的花样,在丝绸、布帛等织物上刺缀运针,以绣迹构成纹样或文字,是中国优秀的民族传统工艺之一。
古代,刺绣又称黹、针黹,因多为妇女所作,后故又名女红。《尚书》载,4000多年前的章服制度就规定“衣画而裳绣”,至周代,有“绣缋共职”的记载。
现代,在湖北和湖南,曾经出土了战国、两汉的绣品,刺绣水平都很高。唐宋时期的刺绣施针匀细,设色丰富,盛行用刺绣作书画、饰件等。明清时,宫廷绣工规模很大,民间刺绣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这个时期,先后产生了“四大名绣”,即苏绣、湘绣、粤绣、蜀绣。此外,还有顾绣、京绣、鲁绣、闽绣、汴绣、汉绣和苗绣等,都各具风格,历久不衰。
“虽然蒙古族刺绣还没有广为人知,但是,它在历史传承、艺术特征上也具有图案秀丽、色彩和谐、线条明快、针法活泼、绣工精细等特点。”乌仁其木格说,在蒙古族刺绣中,也能看到汉族、满族等其他民族刺绣技艺的影子。
《蒙古风俗鉴》中说:“自周、唐以来汉族的织锦缎就已传入蒙古地区。”明清时期,云锦织绣快速发展,通过互市贸易等方式,云锦织绣技艺流传到北方地区。这些云锦织绣开阔了当地手工艺人的视野,从而使蒙古族刺绣技艺得到了丰富和发展。
清代,满族服饰以及各种刺绣小品在蒙古族中广为流行,当时北京的荷包作坊生产的褡裢、扇袋等精致的织绣小品也传入了北方地区。
初心不改 绣出大名
“刺绣在蒙古族的衣、食、住、行中很普遍。”乌仁其木格说,自古以来,蒙古族妇女就善于刺绣,蒙古族姑娘从小就和母亲学习刺绣,能熟练掌握家中的各种针线活儿。
从七八岁开始,出生在赤峰市巴林右旗的乌仁其木格就主动跟着母亲和姥姥学习绣各种荷包、袜底等家用衣物,到了十五六岁,她已经熟练掌握了刺绣技艺,开始绣更繁杂的花鞋、马海靴等绣品。
18岁,乌仁其木格结婚成家。在婆家,她靠着这份好手艺,闲暇时给邻里乡亲们绣袍子、棉袄、烟口袋等,赚来的钱养活着一家人,渐渐在当地出了名。
“我是个闲不住的人,总想在刺绣上面搞出点名堂。1995年,我30岁,经亲戚介绍,来到呼和浩特市一家技校学习了裁剪技术,别人学习1年才能毕业,我只用了3个月就毕业了。”乌仁其木格说,毕业后,她把家人从巴林右旗接到了呼和浩特市,开始创业。
刺绣情结一直深植在乌仁其木格的心中,她想靠着这份好手艺在呼和浩特市生活,更想让更多的人认识、爱上这门手艺。
那年,乌仁其木格一个人骑着自行车转遍了呼和浩特市的大街小巷,确定没有一家刺绣店后,在烟火气十足的团结小区开设了一家裁缝店,同时兼营刺绣。
“我特意绣了一幅名人肖像,摆在店里的显眼处,进进出出的人看见了,总要说一句‘谁绣的,真好。’就这样,接到了刺绣活儿,一天比一天多,名声也越来越响。”她说。
2012年,乌仁其木格被特聘为内蒙古师范大学等多所大专院校的客座教授,专门教授学生们刺绣技艺。
2019年,她成为蒙古族刺绣呼和浩特市级非遗传承人。
深入学习 南北融合
2007年,在蒙古族刺绣技艺中深耕多年的乌仁其木格第一次来到苏州市购买绣花线,当她走进一家绣花线批发商城时,立刻惊呆了。商城里的绣花线多达1300种,每种颜色又有深浅之分,仅绿色就分草绿、暗绿、玉绿、青绿、碧绿等十几种颜色,挂在墙上五颜六色,让人眼花缭乱。
她一口气买了1万多元的绣花线,结账时,向老板介绍自己是从内蒙古来的绣娘,并问能不能介绍几个当地的绣娘,她想学习。
“老板很热情,带着我去了3个地方,一个是个体刺绣作坊,一个是刺绣小工厂,一个是刺绣培训学校,这让我大开眼界,见识到了苏绣的魅力。”乌仁其木格说,蒙古族刺绣最大的特点是结实耐用,但是没有颜色过渡,比如绣一片绿叶,蒙古族刺绣只用一种绿色来表现,而苏绣会把十多种绿色都用上,颜色间的渐变过渡非常自然和谐,绣出的花儿、鸟儿栩栩如生,活灵活现。
当时,她就下定决心,一定要用心学习苏绣技艺,创新蒙古族刺绣,让它不仅结实,还更好看。
从苏州回来后,乌仁其木格开始尝试在蒙古族刺绣中融入苏绣绣法,她每绣出一幅作品,就拍下照片邮给在苏州结识的刺绣老师,请他们帮忙指点不足之处。
“现在10多年过去了,在老师们的指点下,我的刺绣技艺早已大大提高。”她说。
在乌仁其木格家的墙上,挂着一幅《百鸟朝凤》刺绣作品,这是她按照清代花鸟画家沈铨的名画《百鸟朝凤图》历时半年创作的,也是她融合了南北刺绣技法的得意之作。
这幅作品针法运用的是蒙古族刺绣的针法,颜色配色上运用的是苏绣技法,共使用了130多种不同颜色的绣花线,仅一片松叶,就用了6种绿色,深浅不一绿色的交融,凸显了松叶在光照下的层次感;一只锦鸡的颈部羽毛,小米粒大的地方,使用了11种深浅不同的褐色,羽毛的毛绒质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乌仁其木格的心里,认为蒙古族刺绣还可以更好。为了实现这个想法,她又开始向刺绣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学习更精深的绣法。
“我认为蒙古族刺绣只有在南北绣法结合的基础上创新,才会具有更旺盛的生命力。”她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