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以来,全区金融运行态势良好,贷款实现“量增、质优、价降”的良好局面。
信贷总量强势增长。前10个月,全区社会融资规模增量5211.5亿元,同比多增3248.8亿元,是2022年全年增量的2.8倍。截至10月末,全区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29788.4亿元,同比增长12%,增速跃居全国第9位。
贷款结构持续优化。前10个月,全区制造业、基础设施贷款分别新增637.5亿元、746.5亿元,分别同比多增330亿元、457.6亿元。推动16条重点产业链的1044家上下游企业与金融机构开展融资对接,产业链贷款余额3074.7亿元。截至10月末,全区涉农、民营、小微和普惠贷款余额同比分别增长17.3%、16.2%、16.4%和19.8%,均高于全区各项贷款平均增速。
融资成本稳步下行。执行两次全面降准政策,增加全区金融机构长期可用资金130亿元。人民银行以低息向区内金融机构提供再贷款、再贴现、碳减排支持工具等资金支持共计872.3亿元。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无论是到内蒙古考察,还是在全国两会上,都始终深情牵挂着内蒙古各族人民,在内蒙古发展的每一个关键节点,都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为内蒙古把脉定向,叮嘱把内蒙古建设成为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国家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我国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中国人民银行内蒙古自治区分行牢记嘱托,奋力支持完成“五大任务”,助推内蒙古优势特色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
大力发展绿色金融,助力建设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
开展“贷”动绿色发展专项行动,会同发改委、工信厅等多个部门对接新材料产业、新能源产业领域项目名单58个,对接融资金额2541.1亿元。指导部分金融机构成立绿色金融工作组、创新信贷产品,精准对接融资需求,全区金融机构累计推出“碳排权质押贷款”“生态保护贷”等21项绿色信贷产品。用好碳减排支持工具,前三季度,全区金融机构发放符合碳减排工具贷款215.5亿元、支持企业127家,带动绿色贷款实现快速增长,截至三季度末,内蒙古绿色贷款余额4388.6亿元,同比增长32.9%。联合水利部门启动“节水贷”融资服务工程,上线“节水贷”融资服务系统,推动全区首笔“节水贷”落地,培育壮大节水服务产业。
强化金融风险防控,助力筑牢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
完善金融风险监测、评估与防控体系,持续推进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和维护金融稳定工作,全区金融风险呈整体收敛态势。加大力度落实稳就业政策,开展民营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和个体工商户服务月活动,全区人民银行向地方法人银行提供激励资金8865万元、撬动增加普惠小微贷款51.5亿元,金融机构累计为1.9万家(次)普惠小微企业办理延期还本付息160亿元。引导金融机构创新普惠小微金融产品和服务,全区金融机构累计推出“账易贷”“商融通”等普惠金融系列信贷产品118款,截至10月末,全区个体工商户贷款余额1308.1亿元,同比增长17.9%。发挥动产融资统一登记公示系统和应收账款融资服务平台在服务中小微企业融资中的作用,2023年全区动产融资统一登记公示系统新增登记业务2.1万笔、查询业务5.1万笔,同比增长44.6%、37.8%;应收账款融资服务平台促成企业融资255.2亿元,支持中小微企业融资225.2亿元,同比增长88.1%、126.8%。做好“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各项工作,落实个人住房贷款利率政策动态调整机制、商业性个人住房首付比例调整等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推进电信网络诈骗“资金链”源头治理、系统治理和综合治理,指导银行上线账户涉诈风险模型、手机号码实名认证等功能,配合公安部门推进预警止付工作,累计助力挽回群众损失6.6亿元,全区新开账户涉案数量占比环比下降18个百分点,户均涉案金额下降30%。
聚焦产业结构调整,助力建设国家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
围绕自治区8大产业集群、16条重点产业链核心企业及上下游企业开展重点产业链“1+N”金融服务,推动相关部门向银行推送更多优质信贷项目,累计向金融机构推送现代煤化工、新能源、新材料等重点产业链上下游企业1044家。促进产业链与资金链深度融合和高效对接。制定支持科技型企业融资行动方案,指导金融机构完善科创信贷内部管理机制,扩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规模。截至10月末,全区高新技术企业贷款余额为3541亿元,比年初增加336.1亿元,同比增长9.9%。运用人民银行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加大对智能化煤矿、煤电机组节煤降耗改造等领域支持力度,全区7家金融机构运用专项再贷款向39家企业发放贷款142.1亿元。在一系列政策及措施的综合推动下,自治区重点产业链金融服务水平持续提升,截至三季度末,全区16条重点产业链核心企业及上下游企业贷款余额3074.7亿元,比上半年末增加164.7亿元。
推进金融支持乡村振兴,助力建设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
组织金融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示范样板工程,指导金融机构运用自治区土地经营权流转管理系统开办基于土地确权数据的贷款业务。截至目前,全区农村土地(草牧场)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余额120亿元,较年初增加19.5亿元。支持金融机构通过“金融机构+活体牲畜+第三方监管+保险”等模式,拓宽畜牧业质押担保范围,截至目前,全区活体牲畜质押贷款余额94亿元,较年初增加10.8亿元。督促金融机构用好再贷款再贴现,2023年以来累计发放支农再贷款、再贴现586.4亿元,同比增加211.9亿元。推动金融机构创新推出农牧业专属贷款产品,全区金融机构先后推出“粮储贷”“乡村振兴贷”“高标准农田贷”等44款信贷产品,覆盖农资储备、农机具购置、农副产品加工等各个环节。发挥农牧区信用体系建设的基础性、保障性作用,为全区1.9万个新型农牧业经营主体建立信用档案,为9000余个主体发放信用贷款,贷款余额10.3亿元。推进农村牧区支付服务环境建设,综合采用预约服务、流动服务车等方式,加大支付服务供给。2023年以来,全区涉农银行机构收到支付服务预约1.6万余份,完成率99.3%,43辆流动银行车赴1206个嘎查村办理业务10.3万余笔。
深化涉外经济金融服务,助力建设我国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
扩容优质企业贸易外汇收支便利化试点,支持审慎合规的银行在为信用优良企业办理贸易外汇收支时实施更加便利的措施。2023年以来,全区7家试点银行共为51家试点企业办理试点业务4435笔、金额17.51亿美元,为涉外企业营造良好营商环境。统筹推进“融汇助企”企业汇率风险管理能力提升行动,加强与财政、商务等部门协作,推动出台专项支持政策,引导银行提升避险服务能力,帮助外贸企业应对汇率波动风险,全区汇率避险“首办户”新增158家,120家企业享受外汇衍生品减费让利及保证金减免政策红利。优化口岸地区金融供给,全区金融机构累计向口岸20余个建设项目投放贷款45亿元,支持二连浩特市边民互市贸易区进口商品落地加工结算等贸易新业态发展。组织跨境人民币暖春惠企专项行动,丰富跨境人民币产品种类,打通境内外人民币结算路径,满足企业个性化、差异化需求,提升“走出去”企业的获得感。1—10月,全区银行代客涉外收付款总额421.72亿美元,同比增长45.6%;人民币跨境收付总额2011.5亿元,同比增长113.9%。
下一步,中国人民银行内蒙古自治区分行将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刻认识走好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的重大意义,增强做好新时代金融工作责任感、使命感,全面落实中央金融工作会议部署和自治区党委、政府工作要求,在助力内蒙古办好两件大事和实现闯新路、进中游目标中找准定位、把握职能,在支持高质量发展中体现新担当、展现新作为,为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内蒙古新篇章提供金融支撑。
保持信贷总量平稳增长。精准有力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推动信贷增速与地区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引导金融机构把贯彻货币政策的着力点放在疏通支持实体经济渠道和优化金融资源配置上,强化融资需求对接,持续加大信贷投放,着力营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
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质效。把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聚焦发展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和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聚焦“五大任务”,抓好“一方案、三行动、四工程”金融支持框架提档升级,强化货币信贷政策与财政、产业、监管政策的协同配合,促进经济金融良性循环发展。维护存贷款市场有序运行,推动金融机构按照市场化和商业可持续原则合理定价,在可持续发展前提下推动降低市场主体融资成本。
维护地区金融安全稳定。坚持底线思维和极限思维,加大风险监测力度,完善应急处置机制,防范突发风险,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主动增进与地方政府、监管部门和各金融机构的沟通协作,丰富人民银行履职“工具箱”,推动金融机构在发展中化解金融风险。
支持涉外经济高质量发展。为涉外主体提供更为便捷、高效的金融服务,推动贸易外汇便利化政策增量扩面,以更大力度支持满洲里、二连浩特口岸贸易新业态发展,推动向北开放金融服务水平再上新台阶。
优化金融基础管理服务。践行金融为民理念,增强金融服务的普惠性、安全性、公平性。统筹优化账户管理服务,落实支付服务减费让利,深化农村牧区支付服务环境建设。着力推动地方征信平台建设,加强信用观念的引导培育,保障征信服务质量和信息安全。深化金融科技赋能。提高国库经理、现金发行服务质效。加大涉赌涉诈资金链治理,开展打击治理洗钱犯罪三年行动,维护良好的地区金融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