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7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临河区

这家博物馆满满“乡愁记忆”

  □本报记者  薄金凤

  近日,走进巴彦淖尔市临河区曙光乡治丰村的塞外珍坊民俗馆,锄头、爬犁、背篼、笸箩……一件件“老物件”呈现在眼前,鲜活的农耕记忆与乡愁扑面而来。

  “这家乡村博物馆体验感太强了,从这里能找到小时候所见、所使用过的老物件,墙上挂满了各种各样的农具,地上摆放着老式柜子、桌椅和各种生活用品。仿佛回到了小时候,感触特别深。”正在参观的市民高女士说。

  塞外珍坊民俗馆内设有农耕文化馆、河套民俗馆和伟人红色收藏馆等10个展馆,共有民俗物品、农耕用具、旧电器以及字画等500种藏品42000余件。这些散落在田间地头的文化遗产,如今已经成为治丰村展示乡土文化、活跃民间交流、促进文旅融合的重要平台。

  “与城市各类博物馆不同,这家博物馆主要陈列是反映乡村文化和红色文化的物件,让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人产生共鸣。” 曙光乡党委书记张弘波告诉记者。

  谈到创办塞外珍坊民俗馆的初衷,负责人刘文帅介绍,馆内以“记得住乡愁”为主线,以建设“最美乡村”为新时代使命,深入挖掘河套文化的历史内涵,展示了河套地区悠久的农耕文明。

  “我是一个无线电爱好者,从小就对新事物好奇,小到手电筒大到黑白电视机,都要拆开来研究一番。有一次去山东出差,在一个旧货市场里,看到成堆被分解的旧电器,我感到很可惜,于是就高价买了几十件收藏。”刘文帅说,“随着积累的老物件越来越多,最终有了这家博物馆。希望通过这些展品,让老人找到过去的记忆,也让后人了解过去的历史。”

  漫步在塞外珍坊民俗馆,仿佛穿越了好几个世纪,每个物件都在诉说着往昔的峥嵘岁月,每张照片都记录着一段情感浓厚的历史,各种各样的老物件聚拢起来,就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和一部难忘的历史。

  “‘塞外珍坊’是集文旅康养、民俗追忆和教育传承为一体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教育基地,吸引众多市民前来参观,不仅能让更多市民了解河套文化,还为乡村带来了人气和经济效益,成为远近闻名的网红打卡地,走出一条文化赋能乡村振兴之路。”张弘波介绍。

  近年来,曙光乡党委将传统文化资源、红色党建引领和美丽乡村治理深度融合,通过邀请抗战老兵、乡贤能人和党员干部带队观摩,讲老物件历史、讲党的故事、讲亲身经历,将“缅怀传承、艰苦奋斗”的红色精神融为加强群众教育和拓展乡风文明的“主打色”,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要闻
   第05版:特刊
   第06版:评论
   第07版:旗县融媒
   第08版:科技
冰雪经济释放“热效应”
上门办社保 服务送到家
穿越银色乌珠穆沁
凝聚乡村振兴“半边天”力量
打通信访代办“第一站”
这家博物馆满满“乡愁记忆”
推广使用“内蒙古救助通”
获捐价值233万元环卫作业车辆
党建·爱心公益汇让群众心愿都有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