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4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在文物和传统技艺品鉴中 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家园》的思想价值
赤峰市宁城县出土的许季姜青铜簋。(图片由内蒙古博物院提供)
传统技艺呼和浩特市土左旗脑阁表演。 杨鑫 摄
  ◎苏永生

  由内蒙古日报社编写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家园》近日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

  这部饱含着墨香的书籍,从历史文物和传统技艺两个方面,讲述从古至今发生在内蒙古境内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故事,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资料,进一步增强了各民族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内蒙古地处祖国北疆,做好民族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必须承担起的国之大者。

  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上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如何做到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有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历史见证和切实可行的抓手。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家园》锚定历史文物和传统技艺,从历史久远的文物中追寻民族融合的记忆,采撷民族团结的精彩故事,用事实详尽的史料和极具价值的实物,真实再现内蒙古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内涵丰厚的历史遗存、巧夺天工的精品文物,让读者在欣赏品鉴珍贵文物的同时,油然而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历史的敬畏,对古人的崇敬,以及对民族融合、和合共生的赞美。

  千百年来,随着社会变迁和生产生活等经济活动的不断发展,辽阔美丽的内蒙古也孕育催生了丰富多彩的传统技艺。这些传统技艺在满足人们生活需求的同时,也形成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对这些文化进行收集整理,探寻文化发展的源头,了解这些文化的发展脉络,倾听文化发展的脉动,先人们创业的艰辛,传承人长期的坚守、独具的匠心、对传统技艺传承发展产生的期待,国家对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支持、社会各界对传承发展非遗文化的努力,都可以在本书中得到体现。

  纵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家园》一书,全书通篇贯穿了一个思想,那就是各民族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听文物讲故事》篇章,从岱海区域史前文化遗存到红山玉龙,从秦铁权到汉代瓦当,从辽代鸡冠壶到契丹文铜镜,从青花双凤纹高足杯到莲花形金盏托,从货郎担到陕甘宁边区政府贺年信……一件件承载着中华优秀文化的历史文物,向读者讲述了一个个形象生动、耐人寻味的故事。透过一件件文物,从中可以窥视到内蒙古历史的变迁、文化的兴替、人口的繁衍,令读者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油然而生,不禁喟叹原来我们的家园有如此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有如此丰富多姿的历史文物,有如此广阔美好的发展前景,从而进一步增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信心和决心。

  内蒙古是各民族共同生息繁衍的家园,承载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统技艺,是这个家园中不可或缺的一朵奇葩。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家园》把“看传统技艺·听融合故事”作为重要篇章,通过讲述我区各族儿女在长期交往交流交融中共同创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独具特色的民间技艺,展现新时代传承者坚持坚守、不断创新发展的奋斗故事。

  托县龙灯鼓、土左旗脑阁、巴林石雕、巴尔虎制毡搓毛绳、民间木嵌、古法制香、布贴画等传统技艺,从起源到发展再到传承创新,正是因为一代代传统技艺传承人继承和发扬工匠精神,秉持高尚品质、长期坚持不懈,才绘就了中华传统技艺百花园的瑰丽多姿。武川爬山调、二人台、晋剧等舞台艺术,也在一代代传承人的坚守中不断发扬光大。

  丰富多彩的各民族传统技艺,见证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发展,在为人们提供精神食粮的同时,也让各族群众的情感紧紧连接在一起,实现了人心归聚、精神相依。

  现在,内蒙古各族人民正在自治区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全力以赴投身习近平总书记交给内蒙古的五大任务和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的伟大实践。这本书的出版,对于传承弘扬北疆文化,坚定各族人民的文化自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新时代新征程更好地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内蒙古新篇章,必将起到重要作用。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家园》的思想价值
~~~
~~~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文艺评论
在文物和传统技艺品鉴中 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一片清心吟唱北疆
内蒙古年画里的民族团结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