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4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内蒙古年画里的民族团结情

《农牧连双喜 同庆万年春》(二十世纪六十年代)。 作者:胡均
  ◎王鹏瑞

  年画是中国特有的一种绘画体裁。每逢过年时,广大城乡居民家家户户都要张贴年画,以增加节日的喜庆气氛,寄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由于年画的这种功用,它的题材内容大多为喜庆、吉祥、美好的。新世纪以来,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影视业、互联网、现代传媒的发达,铺天盖地的图像世界,使城乡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变得丰富多彩,对年画的需求大大减退,但在基层城镇和广大的乡村,年画依然是人民群众过年的必需品。长期以来,内蒙古的美术工作者创作了大量年画作品,产生了众多优秀作品。在春节来临之际,我们回溯内蒙古的年画创作,发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贯穿其中的一条清晰线索,有大量作品表现了民族团结题材,令人欣喜。

  首先,是从历史故事中挖掘民族团结主题。在中华民族历史上,有许多体现各民族团结友好、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佳话,比如张骞出使西域、文成公主和亲、彝海结盟等。而在内蒙古最为家喻户晓的是昭君出塞的故事。长期以来,这一题材也成为年画创作表现的恒久内容。如画家明锐和王延青1979年创作的《昭君出塞》,画面描绘王昭君与呼韩邪单于在一轮巨大的明月映衬下骑马并行,温情浪漫,设色明艳,前景的梅花和天空的双鹤既增加了年画所特定的美好气息,又符合作品的主题;塞寒1985年创作的《昭君自有千秋在》独辟蹊径,通过描绘老一辈国家领导人董必武正在手书《谒昭君墓》诗句的场景,表现了“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高”的主题。画面中的董老被鲜花簇拥着,周围有几位不同民族青年。作品将历史佳话和现实场景有机地串联起来,独具匠心地表达了对昭君的赞扬,从一个侧面弘扬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1987年赵梦林创作的《昭君与呼韩邪》,采取中国传统月份牌年画的形式风格,通过典型情节的设置,表现了王昭君与呼韩邪单于和亲的故事。画面中王昭君怀抱琵琶,身旁的呼韩邪单于含情脉脉,帐篷外面是冰天雪地的塞外风光,衬托出帐内的浓浓暖意,很好地烘托了主题。

  其次,是在火热的现实生活中提炼民族团结内容。早在1946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前夕,内蒙古美术的奠基人尹瘦石就为内蒙古文工团赴牧区演出创作了年画《蒙汉团结》。新中国成立后,内蒙古地区各族人民守望相助,在长期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创造了许多民族团结的动人故事。内蒙古的美术工作者以满腔热情创作了大量歌颂共产党、歌颂新中国、表现新生活的新年画,其中不乏表现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守望相助、团结友爱的作品。如乌恩的《军属光荣》通过一个拥军优属题材,表现了民族团结精神。金高的年画《探望》,描绘牧民去探望在草原上施工的地质队员,既从一个侧面表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社会主义建设,又表现了民族团结主题。情节描绘准确自然,人物塑造具有典型性;徐继先的《千里行程一路春》通过火车上一位列车员为牧民老额吉服务的情节描绘,表现了民族团结主题,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还有一些年画,虽然不是直接表现民族团结主题的,但画家在表现具体题材内容时,自觉地融入了民族团结元素。这成为内蒙古年画创作的一个鲜明特点。如尹瘦石的《劳模会见云主席》,表现的是乌兰夫会见各民族劳模的情景,形象地记录了建国之初内蒙古人民的精神风貌与社会和谐景象,从一个侧面彰显了民族团结精神;乌勒的《建政权 选好人》和邢琏的《村选大会》表现的是同一题材,两位画家通过对众多人物和情节的描绘,生动地表现了各族人民当家做主、积极参与选举的情景;乌恩的《献礼》描绘各族群众向人民领袖献礼的场景,既表现了各族人民对领袖的爱戴,也表现了中华民族一家亲的主题;刘宝平的《党的恩情比天高》表现各族人民欢聚一堂、歌唱共产党、歌唱新中国的情景,画面人物众多、场面热烈,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文浩与张光壁合作的《感谢毛主席的关怀》,以中央访问团到内蒙古、各族群众欢迎访问团为内容,采用富有装饰意味和民族特点的风格,浓墨重彩地营造了喜庆祥和的氛围,表现了中华民族亲如一家的主题;超鲁的《四季生产图》和官布的《四季颂》均采用四条屏的形式,《四季生产图》通过对春耕、夏锄、秋收、冬藏的描绘,表现大青山下土默川农民四季生产的场景;《四季颂》前景描绘草原上的四季风情,如接羔、挤奶、打草等,远景描绘春耕、夏锄、秋收和冬季运粮等,作者将草原生活和农耕生活同框,表现了农牧一家、民族团结的主题,典型地再现了土默川一带的风土人情。满达的《奖励超产队》也有异曲同工之妙,画面表现农牧民欢聚在一起、敲锣打鼓奖励超产队的情景,体现了各民族一家亲、欢乐和谐的精神风貌;胡均的《农牧连双喜 同庆万年春》借鉴传统民间年画的形式,表现农牧民互相拜年的场景。画面采用左右对称结构,一面是农民,一面是牧民,男女老少互相拜年、祝福,体现了农牧丰收、民族团结、喜庆吉祥的美好愿景。

  民族团结本身就是美好的主题,所以在新年画中得到了充分表达。另一方面,这一题材富有表现性,能够引发审美的意义,使新年画在一个更为广阔的领域表现出独特的社会价值与审美价值。

  第三,采取寓意和象征方式弘扬民族团结精神。长期以来,内蒙古的年画工作者不但从历史故事中挖掘民族团结主题,在火热的现实生活中提炼民族团结内容,而且用浪漫主义情怀,采用寓意和象征的方式来表达民族团结思想,弘扬民族团结精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如60年代初超鲁的《样样有余》《五谷丰登 六畜兴旺》、牛久远的《人寿年丰》、刘肃的《庆丰收 颂公社》;70年代明锐的《欢庆丰收》等作品,画家们学习借鉴中国传统年画和民间艺术的类型样式,取得了很好效果。《样样有余》描绘了两个蒙、汉儿童,一个骑白马,一个骑鲤鱼,既表现了丰收、吉祥、美好,又自觉地融入了民族团结、和谐幸福的寓意;《五谷丰登 六畜兴旺》画面构图饱满、人物众多,将各族群众、工农商学兵、男女老少幼,以及农牧业生产放在一起表现,寓意社会主义建设的欣欣向荣和人民群众欢庆丰收、祈福吉祥、团结兴旺的美好主题;《人寿年丰》借鉴中国传统门神画的形式,画面饱满,色彩浓艳,中间是一位拉马头琴的蒙古族老人,5位各族儿童怀抱丰收之物环绕周围,很好地表现了民族团结、人寿年丰的主题;《庆丰收 颂公社》和《欢庆丰收》则借鉴中国传统年画中“五子登科”的题材和样式,分别描绘了5个不同民族的儿童欢庆丰收的场景,寄寓了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美好愿景。

  70余年来,在内蒙古的年画创作中,始终贯穿着一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清晰线索,不但为丰富城乡居民的精神生活发挥了应有作用,也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发挥了积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新时代的美术工作者应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用手中的画笔创作更多表现各民族人民在党的光辉照耀下,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手足情深的优秀作品,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促进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发挥文化艺术的引领作用。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家园》的思想价值
~~~
~~~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文艺评论
在文物和传统技艺品鉴中 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一片清心吟唱北疆
内蒙古年画里的民族团结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