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3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沉浸式体验让红色文化“新”起来“活”起来“火”起来

  □本报记者  高敏娜  郭丽娜

  6月,美丽的兴安大地上,红色与绿色相映。遍布于此的85处红色遗址遗迹,向人们讲述着岭上兴安波澜壮阔的历史。

  24日,“铸牢共同体 中华一家亲”主题宣传活动采访团的编辑、记者们走进五一会址。1947年5月1日,这里见证了一个重要历史时刻——内蒙古自治政府的成立。这栋庄重古朴的二层小楼,每一块青砖都浸透着民族团结的深厚情感。

  步入五一会址,厚重的红色文化气息扑面而来。墙上的大幅油画《五月的曙光》,定格了内蒙古自治政府成立的历史瞬间。展厅里一份份珍贵的文件、一件件斑驳的实物还原着红色记忆,电子触屏、影音设备等设施,让红色故事可观可感。

  “哎呀,各位代表都到了,大家辛苦啦!”几位演员从人群里走出,邀请“各位代表”步入会场。突然迎来角色转变,让前来参观的编辑、记者们有些意外。长凳、课桌、蜡像,再加上演员们精湛的表演,编辑、记者们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1947年……

  沉浸式情景短剧《五一大会》由兴安盟乌兰牧骑创作表演,以弘扬北疆文化,赓续红色血脉为主线,通过沉浸式回顾历史情景,展现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内蒙古各族人民团结一致、共求解放的革命热情。

  “这种表演形式非常棒。跌宕起伏的剧情,让我们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那激动人心的时刻。以这样的方式,讲述内蒙古红色故事,我觉得生动又深刻。”北京日报社科教卫新闻部记者王瑶琦深有感触地说。

  “嘀嘀嘀、嗒嗒嗒……”走进中国共产党内蒙古工作委员会办公旧址,萦绕在耳边的电报声,将大家的思绪带回到那段峥嵘岁月。这座始建于1934年的办公楼,是中国共产党在内蒙古发展壮大、领导内蒙古革命和建设事业的重要见证。“保护好、利用好革命旧址,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着重要意义。”内蒙古民族解放纪念馆旧址部部长王亚薇说,今年,在中国共产党内蒙古工作委员会办公旧址全新打造了电报模拟教室,游客们在这里可以很好地体验收发电报。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近年来,兴安盟持续加强对红色革命遗址遗迹的保护和修缮,进一步还原文物本身的面貌,创新展示利用的形式。如今,以“一馆三址”为核心的红色旅游矩阵,已成为兴安盟旅游的亮点。今年,兴安盟在红色文化的理论研究和资源开发利用上再下功夫,使红色文化“新”起来、“活”起来、“火”起来。“我们希望通过加入沉浸式体验这样的方式,使游客在学、看、听、走的过程中,体会和传承红色基因,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蒙古民族解放纪念馆馆长赵晓伟说。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要闻
   第05版:北疆国防
   第06版:牢记嘱托闯新路 感恩奋进进中游
   第07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家园
   第08版:社会
   第09版:影像力
   第10版:北疆文化·文物说
   第11版:乡村振兴
   第12版:盟市专线
沉浸式体验让红色文化“新”起来“活”起来“火”起来
内蒙古两项成果上榜
“神舟”“嫦娥”落我家
推动高校和科研机构存量 专利从“书架”走向“货架”
内蒙古四子王旗着陆场准备就绪 静待“六姑娘”回家
内蒙古留创园综合实力排名位居全国前列
全国男曲冠军杯赛内蒙古队夺冠
我区今年首个煤炭矿区总体规划获国家批复
大学校园里的国际文化节
前5个月呼和浩特进出口贸易值突破100亿元
遗失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