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5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绿鹰”播种绿洲

  □本报记者  陈春艳  通讯员  寇峻滔

  从空中俯瞰阿拉善盟阿拉善左旗附近的草场林地,耐旱灌木由疏到密,不同植被间的分界线清晰可见。

  这是不同年度飞播造林留下的印记,也是空军某运输搜救团一大队官兵引以为豪的印记——自1982年起,他们驾驶着“绿鹰”在内蒙古、四川、贵州等7省区300多个飞播区开展飞播造林作业,在荒山沙地播撒绿色希望。2021年,该大队被授予“时代楷模”称号。

  进入6月份,空军某运输搜救团参谋长辛嘉乘翻看日历,计算着今年的飞播时间。辛嘉乘曾14次参加我国西北荒漠地区、沙漠地带的飞播造林、防风治沙任务。“飞播要考虑季节和天气等因素。内蒙古西部的雨季一般在7月至9月,我们通常在雨季开始前一个月左右选定飞播造林区域,开展飞播工作,这样播下的种子很快就能在雨季萌发。”他说。

  这些经验的背后,是一大队40多年来的不懈探索。上世纪80年代,党和国家号召“空军要参加支援农业、林业建设的专业飞行任务”,一大队官兵主动请缨,于1982年5月开始执行飞播任务。

  “当年听说要在腾格里沙漠飞播,我们都觉得太难了。”曾参加过腾格里沙漠飞播任务的飞行员许斌说。国际上有一个论断——年降水量200毫米以下地区不适宜飞播,但一大队官兵迎难而上,联合地方在腾格里沙漠、乌兰布和沙漠开展飞播治沙科学试验,用8年时间探索出一套适合当地实际的飞播治沙实用技术。

  林业部门实施“三北”防护林、天然林保护等六大重点工程以来,飞播造林大面积推广。这些年来,一大队的飞播作业面积超过2680万亩,累计播撒草籽、树种1万多吨。

  去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考察时强调,要坚持科学治沙,全面提升荒漠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这给我们继续执行飞播任务指明了方向。”一大队教导员张岩说。

  回望42载飞播历程,“绿鹰”飞过的地方,留下片片绿色。几乎每年都带队参加飞播任务的一大队大队长王玮锴说:“去年我在阿拉善左旗吉兰泰镇执行飞播任务时,看到前几年飞播的区域已经有了草色。”

  从内蒙古的腾格里沙漠到黔南的崇山峻岭,从榆林飞播区到格尔木草原,从川西高原到贺兰戈壁,“绿鹰”一直在奋飞远航。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要闻
   第05版:北疆国防
   第06版:牢记嘱托闯新路 感恩奋进进中游
   第07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家园
   第08版:社会
   第09版:影像力
   第10版:北疆文化·文物说
   第11版:乡村振兴
   第12版:盟市专线
抓实企业民兵编建 蹚出兴武强企新路
这场观摩集训真有料!
科技赋能让养老变享老
“点”出精气神 “验”出战斗力
“绿鹰”播种绿洲
把实事办到官兵心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