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7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见证民族交融的 河套地区

  □陈永志  闻娟

  巴彦淖尔市文化遗产富集,是北疆文化研究的重要实物见证。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统计,巴彦淖尔市有不可移动文物遗址点528处,这些文化遗产见证着中华文明发展的连续性、统一性,实证着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

  河套地区自古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诗经》曰:“天子命我,城彼朔方。”这是史书对河套地区最早的文字记载。汉武帝以此为名,在河套一带设置朔方郡,如汉朔方郡、唐朔方军、民国朔方道等行政区,朔方成为中国历史上重要的地理坐标,后来泛指中国北方边疆地区。

  河套地区依托黄河与阴山天险,以长城为屏障,有效地巩固了北部边疆,保障了中原王朝对黄河流域经营的安全性。同时,河套平原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是中原王朝屯田重地,中原政权为实现屯田经济,大量移民于此,对河套及北方地区的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促进了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

  农耕文化、黄河文化、长城文化是河套地区最大的特色,也是北疆文化的核心内涵所在。

  史书记载,河套地区在汉代“水草丰美, 土宜产牧, 牛马衔尾, 群羊塞道”“沃野千里, 谷稼殷积”。河套地区的经营与发展过程,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的历史缩影。

  阴山山脉由东向西分为乌拉山、色尔腾山、狼山,这些高大的阴山山系是防守的天然屏障,同时也是南北往来的必经之路。阴山山脉南北麓气候截然不同,是游牧经济与半农半牧经济的分割线。阴山北侧是广袤无垠的大草原,南侧至黄河北岸为河套平原,土地肥沃,渠道纵横,灌溉便利。

  西汉武帝元朔二年(前127年),汉王朝将九原郡一分为二,西部地区改称朔方郡,东部地区改名五原郡。朔方郡领十县中,临河县、沃野县在今临河区境内,临戎、三封、窳浑县在今磴口县境内,五原郡的河目、西安阳、宜梁、成宜等县在今乌拉特前旗境内,广牧县在今五原县境内。河套地区最为著名的城市遗址是朔方城,朔方城的演变勾勒出了中原王朝对我国北部边疆地区的经营与治理历史。这一地区发现秦汉时期的遗址和墓葬210余处,其中汉代城址49座、墓葬群51处。

  黄河内蒙古段全长843.5公里,流经乌海、巴彦淖尔、鄂尔多斯、包头、呼和浩特等城市。黄河自西向东横贯巴彦淖尔,流经磴口县、杭锦后旗、临河区、五原县、乌拉特前旗,境内全长333.5公里,两岸有近万处不可移动文物遗址,其中最为典型的是水利灌溉文化遗产,至今,三盛公水利枢纽工程仍在造福一方。

  内蒙古的长城资源约占全国长城资源总量的三分之一,保存有战国、秦、汉、北魏、宋、西夏、金、明8个历史时代修筑的长城。其中,巴彦淖尔市的长城边塞遗址在国内外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南北依次横亘着四道长城,经过乌拉特前旗、乌拉特中旗、乌拉特后旗以及磴口县,全长约1007公里。因此,河套地区集阴山、黄河、长城于一体,构成了中原王朝北部边疆地区坚固而又立体的防御体系,以河套地区长城塞防遗址为核心内容,长城文化完整地诠释了古代我国边疆治理体系的建构与发展。

  今天的河套地区,保存着汉代城市与防御工程遗址及大量的古墓群,它们是当时边疆开发、管理、发展的重要史迹,也集中体现了当时河套地区的生产生活水平及文明程度。而且朔方郡等城镇作为沟通中原与漠北地区的战略基地,它的设置,极大地促进了西北地区各族人民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推动了民族融合与社会政治、经济的进步,成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和发展的重要实物见证。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要闻
   第05版:北疆国防
   第06版:牢记嘱托闯新路 感恩奋进进中游
   第07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家园
   第08版:社会
   第09版:影像力
   第10版:北疆文化·文物说
   第11版:乡村振兴
   第12版:盟市专线
小葫芦大世界
见证民族交融的 河套地区
让非遗融入现代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