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轻拂漫山的果树,阵阵果香沁人心脾。走进通辽市奈曼旗八仙筒镇代林筒村,放眼望去,青翠的果树上,不时有红通通的沙果露出枝头。
村口的一处空地上,一袋袋沙果经村民挑选打包装箱后,等待装发。
“大家再加把劲儿,把这两车沙果装完了,今天就早点回去休息。”林果经纪人徐凤军吆喝着。工人们加紧装车,一箱箱色泽饱满、品相俱佳的沙果将被销往全国各地。
徐凤军介绍,从7月下旬开始,果园的沙果陆续上市,从青果到红果,再到落地果,采摘销售将持续到9月初,大部分销往北京、石家庄、桂林、银川等地市场,价格在每斤1.3元至1.5元之间。
发展林果产业,代林筒村用了10多年时间,果树从最初的庭院种植到如今的4000余亩,林果收入撑起了全村人经济收入的“半壁江山”。
2008年,代林筒村实施低产林改造,引入优质品种果树,为发展特色林果产业夯实了基础。此后,代林筒村分别在2014年、2018年启动了两期千亩果园建设项目,自此走上了林果业发展的“快车道”。
“自从种了沙果,这日子一天比一天好,价格稳定还不愁卖,无论是青果、红果还是落地果,都能卖钱。”代林筒村村民王朦脸上洋溢着笑容,她说,2008年她就把自家的8亩果园栽上了400多棵沙果树,每年8月份的采摘季,是她最忙碌也是最开心的时刻,每天都是现摘现卖,保证果品新鲜。
“我家这批果树10多年了,该更新了。”王朦一边采摘沙果一边说着,“沙果树年头长了容易得各种病虫害,不仅果品质量会下降,产量也会降低。今年沙果价格还行,虽然树老了些,但一亩地纯收入2000元不成问题。”
代林筒村共有258户1100余人,人均有果树地3.5亩以上,平均每亩纯收入能达3000元以上,产值达1200余万元。
如今,代林筒村林果产业体系不断完善,不但果农的种植和管理技术更娴熟了,而且形成了“育苗+种植+销售”的产业链,果品包括沙果、123苹果、K9、鸡心果等,沙果和123苹果还成功注册了国家级绿色食品证书和商标。
“我们村每年能收三个‘秋’,第一个‘秋’就是林果,第二个‘秋’是大地里的玉米,第三个‘秋’就是林下种植。”代林筒村党支部书记敖辉说,根据果树实际生长情况,全村有1000亩果树下种植了大葱、白菜、芥菜等经济作物,实现了“一地两收”,林下经济为群众拓宽了增收道路。
果树成荫,蕴藏着勃勃生机。2024年,八仙筒镇沙果、鸡心果等林果面积达2.4万亩,年产量4000万斤,林果产业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正不断显现,让老百姓鼓起了“钱袋子”,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