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3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马云平:久久为功逐绿行 誓把荒地变林海

  见到马云平是在初秋雨天的一个午后。来到马云平植树造林点,一下车便有一股不知名的清新草香钻进鼻腔,身边是一排排如士兵般站得笔直的树木,经过雨水的洗礼后愈发显得苍翠欲滴,放眼望去,目光所及皆是绿意葱茏,令人心旷神怡。

  马云平所在的锡林郭勒盟多伦县新民村二十多年前并非这样的光景,受自然和人为因素影响,多伦县生态环境一度恶化,风蚀、水蚀沙化面积占土地总面积89%,形成东西走向的Ⅰ、Ⅱ、Ⅲ号3条大沙带,新民村位于浑善达克沙地南缘Ⅰ号沙带腹地,每有大风刮来黄沙漫漫、沙丘滚动,严重影响当地人民生产生活,“猪上房,羊跳墙,小孩坐在房檐上,地不打粮,沙子埋房”是当时当地广为流传的顺口溜。“我们就处在流动沙丘带上,当时大风一刮,沙尘滚滚,一年比一年严重,真正到了一方水土养育不了一方人的地步。”马云平回忆起过去感慨地说。

  2000年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启动后,当地政府号召广大村民、企业踊跃承包沙地。故土难离、穷乡难舍的马云平抱着“不能再任由风沙欺负死,一定要把治沙做到底”的信念,瞒着妻子卖掉家里的6头牛凑出7000块钱,毅然签订了3700亩沙地的承包合同,想在这样恶劣的自然环境下植树造林、打造绿洲,村里人都觉得他简直是脑袋里进水了。他姐姐也说:“你是把钱扔到大沙地里去了。”马云平妻子王长荣说:“开始我也不支持,家里本来就不宽裕,这么大片沙地要咋治,一家五口的生活要咋维持。后来看他一个人带着干粮和水住进荒沙里的简易窝棚,埋头苦干太操劳,我也就陪他一起去了。”

  农民出身的马云平种庄稼是把好手,一开始对治沙种树并不在行,在流动沙丘上不打网格就种草,一场沙尘暴下来被刮得所剩无几。在请教当地林草部门后,马云平夫妻俩就地取材,捡来石头、牛粪块、秸秆、枯树叉等制作沙障、固定沙丘。“家离这片沙地有3公里,我们就用马车把捡来的东西拉上来,因为没那么多材料,迎风坡我们就打2米乘2米的方格,背风坡就打得大一些。”他说。然而沙尘暴来得频繁,往往需要被风吹走后再重新固定。

  就这样,每固定好一个沙丘,马云平夫妇就开始在“草方格”中种草或者栽上黄柳、杨柴、柠条等灌木,黄沙上点滴蔓延的绿意就是对他们最好的慰藉和奖励。让他们印象深刻的是第一年种植黄柳的经历,黄柳苗需要到正蓝旗买,马云平赶着马车去,往往两三天才能拉一车回来,没有钱雇人栽苗,多数情况下就是夫妻两人自己干,这次他们找了亲戚来帮忙,不料辛辛苦苦种下的黄柳苗被一场沙尘暴吹得一根不剩,“那种心情和面朝黄土背朝天干一年活,庄稼却颗粒无收差不多,一切付出都打水漂儿了。”马云平说。在请教当地林业部门后马云平才知道,黄柳苗在当地要插到60公分深才可以,他种到40公分,不足以抵抗风力。“当时后悔得肠子都青了,如果当初没有承包这么大片沙地,也就没有后面遭的这些罪、流的这些汗。但是已经没有回头路可以走,只能咬着牙接着干。”他说。

  类似的困难数不胜数,在无数次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的过程中,作为退伍军人的马云平不屈不挠,发誓一定要干到底,把这片荒山黄沙治理出来。

  到2008年,14个流动沙丘全部被固定下来,3700亩的荒沙不再是单调的黄,深深浅浅的绿色映入眼帘,各色野花点缀其中。这让马云平更加坚定了治沙的信念,开始尝试栽种不同树种,并采取杨树和樟子松混种的办法,提高成活率。“当时我们这里干旱,只能赶着马车拉水,一点点往里运,大多数时候都是种了死、死了种。”马云平说。就这样不论严寒酷暑,夫妻俩几乎每天都要扛着铁锹上山,挖坑、种树、浇水、补苗、修枝、打杈、管护……每一棵树都倾注了他们的无数心血。“忙起来根本顾不上细心照料孩子,顶多做好饭留着,在树苗上花的精力远超过孩子。”马云平妻子回忆起来满是愧疚地说。

  “我的这一片承包地原来叫‘水晶宫’,小时候还有个泉眼往外冒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风沙特别盛,基本上就没水了。”马云平说。如今,这里已栽满了樟子松、杨树、榆树、杏树等40多万棵树,林下已长满了各种野草,乔灌草多种植物混交生长,到处郁郁葱葱,野狍子、野山鸡、狐狸开始重新在林间活跃起来,往日荒山披上了绿色的新衣,焕发出勃勃生机,曾经的泉眼又开始涌出水来。

  “现在绿水青山实现了,我也在努力寻找转变为金山银山的路径。”马云平说。近几年马云平积极探索,在樟子松林下种植了大片赤芍,林间的各种菌类、草籽也成了“摇钱树”。马云平还组织了一个专业合作社,带着村民们一起致富。

  24年间,马云平夫妻二人虽然经历了无数困难与挑战,但最终凭着久久为功逐绿行的不屈毅力,靠着誓把荒地变林海的勤劳双手一改3700亩荒沙原貌,林场中那沁人心脾的草香、整齐排列的树木、绿浪翻滚的山丘,都是他们用汗水辛勤浇灌出的丰硕成果,2017年马云平被评为全国防沙治沙先进个人。

  “我稀罕这片绿色,这也会成为我一辈子的事业。”如今已经67岁的马云平依然会经常去林子里转一转,看看树长得怎么样,“有时候遇到烦心事,上林子里走一圈,花上几个小时,一切烦恼也就忘到脑后了。我希望这片林子能够一直绿下去,留下一片绿水青山。”他说。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马云平夫妇创造出的人工绿浪不仅延伸向沙地,也流进每个人心底。(高美娟)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要闻
   第05版:法治
   第06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家园
   第07版:乌海
   第08版:通辽
   第09版:视界
   第10版:北疆文化·文物说
   第11版:资讯
   第12版:公益广告
“中国创造”展现新风采
为世界百年变局提供“南方答案”
LPR再次下降,企业居民融资迎利好!
马云平:久久为功逐绿行 誓把荒地变林海
发现燃气泄漏怎么办?
中国中信金融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 内蒙古自治区分公司资产处置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