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达拉特旗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始终把荒漠化综合防治作为生态环境保护的“一号工程”,一代又一代达拉特人大力弘扬艰苦奋斗、无私奉献、锲而不舍、久久为功的“三北精神”,在植绿固沙的道路上接续前行,形成了生态修复、产业振兴、治用并举、协调发展的治沙模式。
治沙典型层出不穷
生态效益不断扩大
地处库布其沙漠中段的恩格贝,历史上曾是一个水草丰美、牛羊成群的地方。然而,由于掠夺性开垦和过度放牧等原因,恩格贝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土地日益沙化。1989年,治沙带头人王明海领着几十个人来到恩格贝,用20多年的时间,硬是把人迹罕至的茫茫沙海打造成一片天蓝、湖碧的沙漠绿洲。如今,区域内植被覆盖率达78%,动植物种类由原来的20余种增加到600余种。2012年,恩格贝生态示范区被评为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示范基地。2022年,恩格贝生态示范区修复治理案例成功入选全国生物多样性优秀案例。
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一批批治沙典型不断涌现。位于达拉特旗西南部的中和西镇牧业村,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数十年来,在沟壑纵横的沙梁地种植柠条28万亩,使沙化土地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实现极大改善。成立于1979年的鄂尔多斯市造林总场,依托“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天然林保护、京津风沙源治理等重点生态工程,加快推进生态修复治理,累计完成营造林90多万亩,在库布其沙漠北缘构筑起了一道乔灌草、带网片、针阔混交相结合,抵御风沙、保持水土的绿色生态屏障。
接续发力,治沙不止。达拉特旗森林覆盖率和植被覆盖度由2001年的10.19%和64.4%上升至2023年的28.9%和78.8%;累计完成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面积2696平方公里,建成堤防167公里,推动全旗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改善。
治沙模式不断拓展
经济效益持续提升
走进达拉特光伏发电应用领跑基地,只见光伏板之下,一株株、一丛丛沙生植物点缀其中,登上12层高的观景台俯瞰,一块块巨型光伏板整齐排列,组成了沙漠之中的“光伏长城”。
“达拉特光伏发电应用领跑基地是鄂尔多斯市正在规划建设的库布其沙漠‘光伏长城’工程中的项目之一。鄂尔多斯市采用‘光伏+治沙’模式进行治理,在库布其沙漠北缘、黄河以南,规划打造一条守护母亲河的‘光伏长城’。‘光伏长城’东西长达400公里,平均宽度5公里,能容纳1亿千瓦装机容量,实现光伏治沙300万亩,生态治沙900万亩。”达拉特旗能源局负责人介绍。
时间回溯至30多年前,当地曾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沙里人苦、沙里人累,满天风沙无植被;库布其穷、库布其苦,库布其孩子无书读;沙漠里进、沙漠里出,没水没粮没出路!”面对这一现状,达拉特人坚定了誓将沙漠变绿洲的决心,并逐步探索治沙又致富的新路径。
2017年,达拉特旗紧扣国家新能源产业振兴和发展规划,把新能源发展和荒漠化综合治理作为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建设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举措,依托库布其沙漠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广袤的土地资源,探索光伏治沙新模式。
从2018年开始,达拉特旗在库布其沙漠腹地,建设占地面积约5万亩、装机规模100万千瓦的国家第三批光伏发电应用领跑基地光伏治沙项目。自从光伏电站在这里“安家”之后,采取“板上发电、板下修复”方式,实现了光伏产业和生态治理的有机结合。
从无到有,从有到优。2023年,全旗已建、在建及已批复新能源发电项目53个,总装机1755.6213万千瓦,已建成新能源项目33个,总装机301.4万千瓦。
在防沙治沙过程中,达拉特旗通过“以工代赈”“先建后补”等方式,吸引社会资本投入,支持嘎查村以集体资产入股,鼓励农牧民直接参与,联结起“政、企、民”,构建起“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多层利益联结模式,最大限度地调动和激发了各方参与防沙治沙的积极性、主动性,实现了治沙、富民同向同行。
踏上新征程,达拉特旗将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加快推动生态保护修复和经济社会发展,为推进荒漠化综合治理、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作出更大贡献。(薛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