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行有常 耕耨以时
生命在一切适合的地方繁衍。
远在3.5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河套地区就有了最早的居民,这些“河套人”属于人类演化史上的晚期智人。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前2000年,河套地区出现了原始农业。
阴山充当着屏障角色,阻隔了蒙古高原南下的冷空气。因此,河套平原云雨少、日照多、温度较高,拥有丰富的水土光热资源。
对于地处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河套平原来说,没有水就不适于人类生存,没有水利就没有灌溉农业,所以水资源是河套灌区的核心资源。
水源,融合光、热和土壤条件后,为发展传统农业提供了开阔空间。依水而生的先民随着黄河的变迁不断地适应自然、利用自然,河套农耕在变革中孕育而生。
翻开史书,经济社会的每一次提速发展,都离不开农业的繁荣;每一个盛世的描述,都绕不开粮仓的充盈。
《吕氏春秋》记载“饭之美者,玄山之禾,不周之粟,阳山之穄,南海之秬”。阳山之穄,就是指产于河套一带的糜子。
公元前307年,赵武灵王经“胡服骑射”改革强大后,北破林胡、楼烦,河套地区成了赵国疆域。为了开发这片地区,一批内地移民从赵国中心区迁入这里从事农耕,设置了九原城。这是我国历史上较早的由内地向北部边疆移民的活动。
此后的两千多年间,“移民”这个词几乎与河套农耕的发展“并肩而行”。
汉武帝年间,数次移民60万到河套屯田,修建水利工程,引河水进行垦殖。据《水经注》载:“河水又北,有枝渠东出,谓之铜口,东经沃野故城南。”这条支渠的灌区,在现今磴口县和杭锦后旗头道桥镇境域。
移民不仅将中原地区的辨土、施肥、选种、田间管理等耕种经验传入河套,还使铁农具与牛马等农业生产工具的使用更加普遍,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生产力的发展,促进和影响了河套地区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革,推动了生产技术、经验传承、文化艺术的形成和发展。
内蒙古酒文化博物馆中,陈列着一件汉代的青铜钫。旁边放置的玻璃瓶内的液体,则是出土时盛放在青铜钫内的液体文物——距今2000年的粮食酿造酒,这也是河套地区发现的最古老的酒。
文物里看见古人的烟火日常。可以想象,当农业生产力长足发展后,大量的余粮被酿制成美酒盛放于青铜钫等酒器中,人们得以品尝用时间与丰足淬炼的佳酿。
天行有常,耕耨以时。人们在耕作中体会到了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智慧,也在土地的滋养中感悟到了生命的意义。
黄河之于河套,恩泽深厚。史载“汉度河自朔方以西至令居,往往通渠置田,官吏卒五六万人,稍蚕食,地接匈奴以北”,这里讲得很清楚,先“通渠”,后“置田”,有了水利设施,才能耕种田地。
另据《史记·河渠书》记载,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汉武帝治理黄河水患,“自是之后,用事者争言水利。朔方、西河、河西、酒泉,皆引河及川谷以溉田”,证实河套等地区当时已普遍引黄灌溉。
河套地区发展的总趋势是从游牧区域向农业区域转变。秦汉时期,营造了田连阡陌、欣欣向荣的“新秦中”,展现出“数世不见烟火之警,人民炽盛,牛马布野”“转边谷米糒,前后三万四千斛”景象;北魏史载有“五原屯田”“通渠灌溉”;唐朝亦呈现“岁收谷四十余万斛,边防永赖,士马饱腾”;清朝招募内地民众垦殖耕种;清末至民国相继开出八大干渠,耕地在三百万亩以上。
百畦千顷、纵横阡陌,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地处北纬40度的“黄金农业种植带”河套平原,成为“胡焕庸线以西没有农业文明”的例外,成就了河套米粮川。
农耕智慧 代有传承
农耕智慧,丰盈时光,深耕千年。它们像是先民留给后辈的礼物,传承着对土地最深沉的热爱和对生活最朴素的期望。
耧,是春播的主角,也是农业历史上重要且成功的发明之一。
在内蒙古河套文化博物院,不同时期的耧见证了农业生产力的变革,无声诉说着岁月的变迁。
“使用耧的时候,前边牵引,后边人扶,可同时完成破土开沟和播种两项工作。”内蒙古河套文化博物院院长王毅指着藏品说。
耕田不仅是劳作,更是与自然共舞的哲学。耧的发明与改进,让播种这个农业生产中时间性强、质量要求高的重要环节得以更有效率完成。从它定型后,在近2000年的历史长河中,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
自然法则与人类智慧的完美结合,在农具与农业技术上有着深刻印记。从犁、耧、耙等农具,到耕种、施肥等技术,都是祖先智慧的结晶。这些传统农具和技术,至今仍在一些地区沿用,成为农耕文化的重要传承。
在杭锦后旗的陕坝记忆展馆中,“卫立耧”的展示照片挂在墙上。照片里,“卫立耧”形似两轮小车,“车”的下方有两个耧铧,“车”上安装着一个横着摆放的长方体置种容器,是为耧斗。这与两千多年前的耧的结构部件既有传承关系,又改进良多。
“卫立耧”是卫立于1962年主持设计的,因此命名为“卫立耧”。因通过链条传动带动齿轮自动排种,故下籽均匀,深度一致,不受动力速度快慢的影响。
“‘卫立耧’能够有效克服手摇旧式耧的缺点,宽度可调,适合单种和套种,显著提高了播种质量,可以说是为当时的春耕生产立下了汗马功劳。此耧面世后,因操作灵活、轻便省力、价低耐用,推广到全国许多地方使用。”杭锦后旗文联主席郎有存介绍说。
耕耘收获,古今辉映。纵观历史,在劳动实践中孕育出的“应时、取宜、守则、和谐”的农耕智慧,都是基于对大自然的深刻理解与顺应尊重。
河套大地,因水而生,用水而兴,顺水而美。河套灌区的水利工程,不仅造就了塞外“粮仓”的景象,也是先人顺应自然规律、协调人水关系的典范。
从穿越千年的用水之“道”,可以看到从远古走来的智慧,可以看到从朴实中走来的繁华,更可以看到河套地区的精神世界。
“开渠大王”王同春发现河套地势“西南高、东北低”,他把“充分利用和观察自然条件”这一理念贯穿在浩大的修渠工程中。如果地鼠穿洞的土是湿的,地下不深处就会有水;蚁穴口有积存的沙子,说明地下有明沙,不好开引水渠;黄河水中起泡时,可判断黄河要涨水了……王同春的这些“土方法”,藏着无数识天时、辨土壤的开渠智慧。河套群众还用随处可见的芨芨草、红柳加上红黏土作为最基本的原材料,建造出了足以抵御惊涛骇浪的水利设施。
河套治水,更“智慧”的地方是“有进有出、灌排通畅”。王同春所开的八道大渠都是从西南方向引水,然后向东北流去,一直在阴山脚下进入乌加河,继而流向乌梁素海,然后南出西山咀再次进入黄河。
在历史的长河中,粮食始终是维系文明存续的生命线。粮仓,不仅是历代仓储技术的见证,更是先人智慧在保障粮食安全上的卓越实践。
三盛公粮库旧址博物馆,是内蒙古首个以粮食仓储文化为主题布展的博物馆,展示了清朝后期至新中国成立初期西北地区仓储建筑智慧的结晶。
“地面采用了底部架空的木板,地板下架空层设有通风孔,具有通风、防潮、降温热、防鼠等功能;屋壁上部设置可调节温度的通风孔,可据粮食品种、仓内温度变化,随时手动调节通风窗。在当时我国西北地区经济和科学技术条件下,达到了仓储技术的较高水平。”在三盛公粮库旧址博物馆,讲解员结合实物和粮仓结构简介图介绍粮仓建筑在隔热性、防潮性、通风性、防虫、防鼠雀等方面的设计理念。
一座座粮仓,静静地诉说着人类与自然斗争、与社会变迁共舞的故事,见证了人们对丰收成果的珍视与农业生产智慧的运用。
云烟万态,溯源见远。这些智慧,置于彼时彼景,可能是生产、生活甚至是生存;置于此时此景,便是精神内涵,是文化积淀,是在古老农耕智慧中窥见的河套文化。
光阴流过,那个时空背景再也无从复制。但这种研究自然、尊重自然的农耕智慧和勤劳精神,却依旧激荡着我们的心灵,滋养着锦绣繁华的河套平原。
历久弥新 恩泽后人
塑河山之形,见四季流转。
从历史上“天下黄河、唯富一套”的民谚,到新时代“塞上江南、天赋河套”的美誉,历经千年沧桑,河套农耕在修堰浚水中化育万物,在五谷丰登中传承文脉,在岁月变迁中历久弥新。
奔流不息的黄河水,在宽阔的河道间缓缓流淌。站在三盛公水利枢纽的高处俯瞰,蜿蜒曲折的河渠与阡陌纵横的农田交相辉映,风光无限。
历史就这样构建了一个意味深长的重叠。当面对浩浩荡荡的黄河与精心布局的水利设施时,人们或许会被历史带来的回响深深震撼。
依靠黄河源源不断的灌溉滋养,河套人民精耕细作、繁衍生息,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出一个个农耕奇迹:粮食年产量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3亿斤,增加到2024年的58.7亿斤;肉羊产业走在全国前列,葵花产量居全国首位,农畜产品出口位居内蒙古之首;全国地级市中饲养规模最大、唯一常年育肥出栏、四季均衡上市的肉羊生产加工商品基地;全国最大的有机原奶、葵花籽、脱水菜生产基地……
我们看不见时间,但可以看见时间的力量。千百年来积累的取之有度、用之有节的用水理念,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农耕文化遗产。今天,随着新技术的应用,河套大地正在创造岁稔年丰的新景象。
“种在冰上,收在火上”。河套地区的小麦经历了“冰”与“火”的考验,成为名副其实的“五项全能冠军”:蛋白质含量、面筋质含量、粉质指标、拉伸指标、沉降值5项衡量面粉品质的指标数都遥遥领先国内其他地区的小麦。
一季好粮,“种”出了面筋、焖面、焙子、手延面这样的人间烟火,让河套百姓的餐桌风味无穷,也让河套“味道”香飘万里。
“黄河北,阴山南,八百里河套米粮川,渠道交错密如网,阡陌纵横似江南。”一首长长绵绵的爬山调,道出了河套的“天赋”从何而来。
通自然之法,育天赋河套。北纬40度农作物黄金种植带,天赐恩养;黄河总干渠水系滋润,天然灌溉;母亲河冲积平原,天赐沃土;温差大、日照长、蒸发大,“天成滋味”。
在“天人合一”里读懂了大自然馈赠,巴彦淖尔市于2018年正式发布“天赋河套”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滚滚东去的母亲河,给予了它名字,更塑造了它的本色、气质和未来。
步入“天赋河套”总部基地,红彤彤的番茄惹人爱,青红辣椒娇艳欲滴,瓜子堆成一座座小山……原生态的农畜产品牢牢抓住消费者的味蕾。
顺时而耕、匠心选培,深厚的农耕文化底蕴与今日的崭新气象相通相融。2023年,“天赋河套”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位列中国区域农业形象品牌影响力指数地市级第三位。“天赋河套”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获评2024年度内蒙古知名区域公用品牌,品牌价值达309.67亿元。河套硬质小麦、河套向日葵、华莱士瓜、黄柿子、白山羊绒等“天赋河套”农畜产品蜚声国内、走向世界,传扬着河套地区农耕文化的独特魅力。
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不断书写新的历史。由单打独斗的小产品到规模化、品牌化发展,由结构单一的农产品到集约化、融合化转变,如今的“塞上江南”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四时和顺,盈车嘉穗。河套大地用一个又一个丰年再续一篇又一篇新章,从悠久的历史走向当代的繁荣,在传承与创新中绽放“唯富一套”时代新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