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7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欢欢喜喜过大年 多彩非遗贺新春

李还秀和3岁的小孙女剪窗花。
查干勿苏嘎查“村晚”现场。
第九届鄂尔多斯年俗文化系列活动。
陈平创作擦笔年画。
社区的书法爱好者为居民书写春联。
定远营古城灯笼高挂,一派新春气息。
  2024年12月4日,我国申报的“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内蒙古自治区各地用各种方式庆祝首个“非遗版”春节,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

  呼和浩特“剪”出喜庆年味来

  □本报记者  郑学良 

  实习生  杨鑫  马少媛

  当窗花贴上窗的时候,年就来了。

  这是土默特剪纸呼和浩特市级代表性传承人李还秀最真切的感觉。

  春节前夕,记者来到土默特左旗毕克齐镇的李还秀家时,她正和3岁的小孙女坐在炕上剪窗花。

  每到腊月,李还秀总会格外忙碌。在她身旁的炕桌上,蛇、马、老鼠等一幅幅剪纸作品精美生动、风格迥异。

  李还秀说,每逢新春佳节,大家总喜欢在窗户上贴剪纸窗花,不仅能通过其独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还能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喜气洋洋。剪纸也成了家家户户喜迎新年的一项传统习俗,但由于手工剪纸耗时耗力,还缺乏销售市场,一度被机器剪纸所替代,从事手工剪纸的人也越来越少。

  “以前村里没有几个人爱好剪纸,后来在政府的帮助下,兵州亥村委会成立了‘李还秀讲堂’,加上几位村里原来就会剪纸的人,一起教有兴趣、想学习剪纸的村民。到目前为止共有七八十人参加。”李还秀说。

  土默特剪纸在2017年被评为土默特左旗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2019年,被评为呼和浩特市第七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从2020年开始,毕克齐镇依托李还秀的剪纸技艺,成立了土左旗红秀剪纸艺术合作社,推动当地文化产业蓬勃发展。

  随着剪刀翻飞,一会儿一个“春”字窗花在李还秀的手中成形。红彤彤的剪纸为新春佳节增添了一份喜庆,为平凡的日子增添了一抹亮色。

  赤峰

  嘎查牧民办“村晚”

  □本报记者  肖璐

  1月24日,在赤峰市巴林右旗幸福之路苏木查干勿苏嘎查村部蒙古包里,一场“村晚”欢乐上演,300多名农牧民欢聚一堂,共同迎接蛇年新春的到来。

  马头琴演奏、群舞表演、说唱等近20个节目精彩纷呈、高潮迭起,气氛欢快热烈。从主持人到演员,此次“村晚”全部由查干勿苏嘎查的近百名牧民组成,全景呈现查干勿苏嘎查的民俗风情,将非遗、现代元素有机结合,展现出巴林草原腹地新时代农牧区的年味儿。

  “查干勿苏是我土生土长的地方,能够和大家庭一起迎新春,我心里感到非常高兴。”26岁的小伙子温度苏听说家乡要举办村晚,特意从外地赶回来,他带着拿手歌曲《思乡之情》登台演唱,表达了对家乡的眷恋,赢得了现场观众的阵阵掌声。

  文艺演出开始前,嘎查负责人为非遗传承人颁发了证书,并奖励2024年考入大学的学子,鼓励他们继续努力,为家乡争光。“晚会非常好看,能够和家乡兄弟姐妹一起过年很幸福,希望新的一年我的家乡越来越繁荣昌盛,人民生活富庶。”查干勿苏嘎查牧民斯琴毕力格说道。

  在活动现场,幸福笑容展现在每个人的脸上,掌声、欢笑声不断。“村晚”的举办,不仅为群众搭建了一个展示自我、增进交流的平台,更展示了乡村文化的独特魅力,让大家在欢乐中迎接春节的到来。

  鄂尔多斯

  “非遗年货”添光彩

  □本报记者  布音额尼尔乐

  1月26日,鄂尔多斯文化艺术中心热闹非凡,“欢欢喜喜过大年 暖城非遗贺新春”第九届年俗文化系列活动如火如荼。

  活动期间,非遗年货展销成为市民关注的焦点。来自各旗区及周边地区的40家年货销售商品琳琅满目,米凉粉、马栅碗托和牛肉沙葱包子、天水麻辣烫、鄂尔多斯民间布艺、乌拉特刺绣等非遗产品、非遗美食吸引着众多市民前来观赏、品尝。此外,现场还设置了6类地道的地方美食品鉴区,大锅羊肉、杀猪烩菜、手工饸饹面等美食让市民大饱口福。据统计,活动首日即实现了近10万元的可观消费额,充分展现了市场的蓬勃生机与文化消费的巨大潜力。

  本次活动围绕北疆文化建设提升行动,内容丰富多样,涵盖非遗年货展示展销、非遗文艺演出、写春联赠春联、剪窗花送窗花、非遗手工创意制作、做元宵吃元宵、全市第二届秧歌展演、公益电影放映、迎新春系列展览、“暖城暖馆”暖心服务等15项年俗文化活动。本次活动将持续至2月12日正月十五。

  非遗元素为传统年货市场注入新的活力,非遗年货不仅保留着传统的美好寓意,同时也展现了现代审美。此次活动负责人王玉霞表示,随着消费者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对非遗产品认知度的提高,非遗传承人需不断创新和改进产品,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更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和期望。

  兴安盟

  擦笔年画绘吉祥

  □本报记者  高敏娜

  通讯员  曾令刚

  笑容可掬的胖娃娃,鲜红的鲤鱼,闪闪发光的元宝……1月24日,走进兴安盟突泉县年画传习所,兴安盟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突泉擦笔年画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陈平,正专心致志地创作“福娃”系列擦笔年画。

  “突泉擦笔年画是1975年左右兴起的,创作的题材比较喜庆,有戏曲人物、民间故事、胖娃娃、花鸟等群众喜闻乐见的题材。”陈平年少时开始在姐姐的熏陶下学习擦笔年画技艺。他的作品充分展现了突泉年画的独特魅力:图案构思精巧、饱满,色彩明亮、绚丽,人物形象栩栩如生,题材更是寓意深远。

  在创作过程中,陈平致力于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浓郁的乡土情感融入年画之中。

  “擦笔年画在民间被视为年的象征,过年时家家户户都会张贴,以祈求来年的平安与吉祥。”陈平说,“这项技艺之所以能传承至今,源于人们内心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虽然时代在变,但深层的精神需求没有变,这是年画创新的基石。”

  经过多年的不懈学习与实践,陈平的作品逐渐成熟,并不断创新。他积极借鉴全国各地的优秀题材,巧妙地将它们融入到创作中,极大地丰富了擦笔年画的题材与内容,融入了生态、党的建设、新时代乡村振兴和城乡变化以及群众精神面貌等元素。

  “现在擦笔水彩年画爱好者越来越多,希望大家更加重视基本功的训练,同时在创作实践中不断磨炼技能,大胆创新。” 陈平表示,如今更多年轻人喜爱擦笔水彩年画,让这项非遗技艺在传承中不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乌海

  浓情邻里迎新春

  □本报记者  郝飚

  过年啦,贴对联去。1月24日,在乌海市海勃湾区林荫街道活动大厅,由街道党工委举办的“笔墨飘香送祝福·情浓邻里迎新春”送春联活动正在热闹地进行。社区的书法爱好者和居民齐聚一堂,挥毫泼墨、书写春联,共同迎接新春佳节的到来。

  当天下午,社区的书法爱好者早早来到现场,摆好笔墨纸砚,蓄势待发。随着活动开始,他们饱蘸浓墨,奋笔疾书。“迎新春江山锦绣,辞旧岁事泰辉煌”、“一帆风顺吉星到,万事如意福临门”,一副副寓意吉祥的春联在笔下诞生,不仅写满了对新春的期盼,更传递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居民们围一旁,一边欣赏书法创作,一边挑选自己心仪的春联,现场不时响起阵阵赞叹声。

  今年82岁的韩进发是社区里的书法名人,他告诉记者,2013年,通过棚户区搬迁改造,他们一家从矿区的平房搬到城区的楼房,不仅生活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而且精神文化生活十分丰富。“社区建起了书法活动室,还免费提供墨、纸、字帖及书法报刊,定期举办书法培训课,现在我们经常聚在一起切磋、交流,受到书法艺术的熏陶。”韩进发说。

  书写结束后,街道和社区的工作人员带着写好的春联来到困难居民家,为他们送上了新春的问候和祝福。居民纷纷表示,这样的活动很有意义,让他们感受到了社区的关怀和温暖。

  林荫街道群团干事王娟表示,此次书写春联活动不仅为街道营造了温馨和谐的节日氛围,通过书法这一载体也让居民更加深入地了解和传承了中华传统文化。

  阿拉善

  花灯盏盏映古城

  □本报记者  刘宏章

  春节将近,阿拉善盟阿拉善左旗巴彦浩特镇街头巷尾年味儿浓,鲜艳红旗、团圆灯笼、喜乐迎春等品类繁多的花灯景观陆续亮相城区,一抹抹“中国红”既亮眼又喜庆。

  走进定远营古城,一串串喜庆的大红灯笼挂满了街巷,城墙上鲜艳的红旗迎风招展,一派新春的气息。

  据了解,今年巴彦浩特城区的春节花灯充分利用去年拆除灯组骨架造型,重新设计添加新元素,将“利旧”与“创新”、“观赏”与“互动”、“传统”与“现代”巧妙融合,有“喜乐迎春”、“七彩驼队”、“蛇贺新春”等主题,让老灯组焕发新生机。大型花灯主要布置在体育场、丝路广场、新世纪广场、迎宾广场等城区各主要街道,居民群众可步入打卡,实现从“只可远观”到“人在灯中游”的转变,观赏体验感进一步增强。同时,营盘山景观公园、生态园、额鲁特路、土尔扈特路、新华东街等游园和重点道路,错落有致地悬挂着大红灯笼以及卡通五角星、小雨伞、福字等彩色灯带,不仅扮靓了城市街角,也拉满了节日氛围感,浓浓的年味儿扑面而来。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要闻
   第05版:经济周看
   第06版:理应如此
   第07版:盟市专线
   第08版:出彩
欢欢喜喜过大年 多彩非遗贺新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