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画作为春节的文化符号之一,承载着一代代中国人的年味记忆,是“贴在墙上的风土人情”,给人岁月静好、生活美好的幸福之感。
年画是古老的民间艺术,是中国画苑中的一朵艺术奇葩,它清丽娟秀的艺术风格,深受人们喜爱。年画有着怎样的历史?一路走来经历了多少风雨蜕变?由著名美术史论家、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薄松年所著的《中国年画史》揭开了年画的“前世今生”,系统梳理了中国年画的萌发、形成、演进历程,并就各历史阶段年画所取得的重要成就进行了全面总结。
年画起源于古代的门神画,最早可追溯至汉代。那时,人们在门上张贴神荼、郁垒的画像,以驱邪避灾,魏晋以后才演变为身着甲胄的镇殿将军。唐代,社会经济繁荣,手工业发达,特别是这一时期发明的雕版印刷,为年画复制和普及提供了技术条件。随着节日风俗的日益丰富多彩,年节装饰画有了新的发展,上层社会开始流行手绘神像和吉祥内容的绘画。五代至两宋,由于雕版可大量印刷,木版年画已普及于城市市民之中。彼时,在开封、杭州、成都等地还出现了颇具规模的纸画儿市场,除传统的避邪内容外,还增添了庆丰年、娃娃美人等新内涵。明代中期,生产力迅速提高,手工业飞跃式发展,雕版印刷套色技术成熟,为快捷而低成本地生产出色彩绚丽的年画提供了物质基础。清代前中期,社会安定,农民生活逐步改善,年画迎来了质的飞跃,木版年画的创作呈井喷之势。这一时期,每逢年节,从偏僻的乡村到繁华的都市,几乎家家户户都要贴年画。清末,受战争和西方文化的影响,年画逐渐式微。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年画艺术焕发新春,许多画家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吸收现代设计理念,创新表现手法,使当代年画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融合。
年画在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称谓。宋代叫“纸画”,明代称为“画贴”,清代唤作“画片”“画张”“卫画”等,直到1849年,才正式定名为“年画”。从唐宋到明清,相继诞生了“河南开封朱仙镇、天津杨柳青、山东潍坊杨家埠、苏州桃花坞”四大年画古镇。朱仙镇是中国年画的鼻祖,以其精湛的木版年画工艺而闻名。杨柳青年画底蕴深厚,绘制细腻,具有浓厚的民俗特色。杨家埠年画以门神和民间故事为主题,风格独特。桃花坞年画前期表现江南城市文化,后期为近代乡村文化,注重现实描绘。这些古镇的作品,集中代表了不同年代、不同地域中国年画的最高水平,不仅具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还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民俗迁演,更是人们期盼幸福、向往美好新生活的生动写照。
作为一本全面介绍年画艺术的读本,全书不仅摹写了年画绵长的历史,还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经济状况、文化风尚,为我们呈现出其发展创新图景,展示了各地在年画创作中的突出成就。无论是画风繁复的《莲生贵子》,还是喜庆欢快的《鲤鱼跳龙门》,抑或是清新雅致的《六合之春》,乃至憨态可掬的《一团和气》,都以明快热烈、质朴浓郁的乡土气息和鲜明的民族特点,体现出人寿年丰、新年吉祥的美好寓意。品读该书,宛若走进一座摇曳多姿的百花园,各地的风情民俗、社会的沧桑巨变、人们的所思所盼,都通过一张张年画表达出来。年画不仅是中国传统节日里不可或缺的装饰品,更是审美观念、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对于年画的未来,书中也作出了热切的展望:“装饰和点缀节日的年画应该推陈出新而非消亡,新时期是需要新年画的,关键是如何适应转型期的特点加以正确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