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每个周末都和同学去做‘花馍’,太开心啦!”4月27日,锡林郭勒盟多伦县第二小学的学生苏优罕兴奋地分享着自己的快乐周末时光。
在多伦县,“非遗传承从娃娃抓起”不再是一句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生动实践,一大批非遗在传承与创新中焕发新活力。许多孩子每周都会在家长的陪同下,前往老城区花馍技艺传承人王晓曦的工作室,开启奇妙的非遗体验之旅。在王晓曦的耐心指导下,孩子们小手灵动,通过揉、捏、搓、剪等一道道工序,将普通的面团变幻成一件件栩栩如生又美味可口的面塑艺术品。这不仅是技艺的传授,更是文化的启蒙,在孩子们心中种下了热爱传统文化的种子。
多伦县民族事务委员会主任吉日木图说:“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各民族智慧的结晶和历史的沉淀,承载着生产生活的宝贵经验。它将各族群众在日常生活中的多元实践、观念表达和知识积累的共同价值融会贯通,在传承与交流中,不断增强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助力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在滦源镇温塘河村,每年都有一场别具特色的非遗活动。“吃一碗香甜的非遗麻豆腐,看一场金花四射的抡冰花社火表演,这是我们温塘河村每年为当地居民和游客准备的独特礼物。”温塘河村党支部书记孟祥军自豪地介绍。在那些美好的夜晚,冰花飞溅,非遗美食飘香,各族群众齐聚一堂,大家围坐在一起,分享着生活点滴,畅想着未来,共同品尝热气腾腾的麻豆腐,一同欣赏冰面上“光环塔”的壮美景观。
多伦县文化馆馆长李森说:“在体验非遗的过程中,大家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不断增强,为社会的和谐稳定注入强大动力。”的确,这种由非遗构筑起的精神纽带,贯穿于多伦县的每一场非遗活动,成为凝聚人心、促进团结的重要力量。
在非遗传承与创新的道路上,蒙古族木刻版画技艺传承人张慧敏不断探索前行。她一直致力于通过作品讲述家乡故事,此前完成的一系列反映家乡生态建设成果的版画,生动展现了多伦县的发展变迁。如今,她又将目光投向红色教育主题。张慧敏表示:“红色精神是激发民族自豪感和集体认同感的强大动力。作为蒙古族木刻版画技艺传承人,我希望借木刻版画让家乡的红色经典故事走进大众视野。”目前,她正精心筹备创作十几幅作品,力求从多个角度展现多伦县的红色历史,让红色文化与非遗技艺交相辉映。
在多伦县,非遗的活力无处不在。社区里,人们围坐在一起学习钩针编织技艺,相互交流、共同进步,脸上洋溢着喜悦;校园中,老式钟表修复技艺传承人带领孩子们拆解、组装零件,让孩子们感受时间在齿轮间流淌的奥秘,传承古老技艺;乡村中,手工制作的粉条、奶食品、酱腌菜等特色美食通过网络畅销各地,不仅带动了经济发展,还传播了地方文化。这边,剪刀在彩纸上飞舞,一幅民族团结主题的剪纸瞬间诞生;那边,滚烫的烙铁在硕大的葫芦上精心雕琢,56个民族小朋友的形象跃然其上,寓意着中华民族的大团结。
古城多伦,凭借悠久的历史文化与独特的自然资源,孕育出丰富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今,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如同一条条坚韧的纽带,紧紧连接着各族群众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