砖雕盘龙柱由2条龙组合。龙身蜿蜒曲折,鳞片层层叠叠;龙的鬃毛用阴刻线条表示,毛发的走向与龙的姿态相契合,有的随风飘动,有的则顺着龙身的曲线自然垂下;锋利的五爪紧抓柱身,仿佛随时会腾空而起;龙尾上翘,与弯曲的身姿呼应。
5块砖雕叠放拼接起来成柱形,2条龙一上一下缠绕着柱身。上面的龙龙头高扬,龙眼圆睁,龙嘴大张,龙尾上翘。
下面的龙龙嘴微合,眼神温和,龙尾轻轻卷曲,盘绕的方式也显得舒缓,像是在柱上栖息。
辽代的盘龙柱既有粗犷张扬、力量感极强的艺术风格,也有中原盘龙柱内敛、盘曲蜿蜒的神韵,是中原农耕文化与北方游牧文化高度融合的产物。
龙是神话传说中虚构的神异动物,腾云驾雾,兴云降雨,以尊贵的形象成为中华民族的图腾。
呼和浩特博物院珍藏着一组辽代砖雕盘龙柱,属于国家一级文物,20世纪80年代出土于辽代万部华严经塔。该塔位于呼和浩特市赛罕区白塔村西南,建于辽代中晚期,因表面涂有一层白垩土,故称白塔,千年来巍然屹立于阴山脚下,是呼和浩特现存最古老的建筑之一,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盘龙柱是中国古代建筑中极具特色的一种立柱装饰元素,造型的最大特点就是龙身环绕着柱子,龙头高昂,双目炯炯;龙身蜿蜒曲折,每一片鳞片都蕴含着力量;龙尾卷曲,呈现出盘旋上升的动态感。这种独特的造型让盘龙柱充满了生命力和威严感,常出现在宫殿、皇家园林、陵寝等建筑中。
1986年7月3日,万部华严经塔在修缮的过程中,在塔基北侧一处台基露出地面的部分发现一处基坑,坑中埋藏着5段雕刻着盘龙纹的青砖和一些其他的建筑构件。这5段砖雕恰巧组成一根盘龙柱,通高241厘米,通宽42厘米,与现在塔体一、二层的转角盘龙柱造型相同,高度略有不同,据此推测应是烧制的略有瑕疵的砖雕盘龙柱,或者是修缮时更换下的构件,因集中堆放才保存下来。
万部华严经塔一、二层转角柱共有16根砖雕盘龙柱,塔体外侧第一层砖雕盘龙柱通高267厘米,第二层砖雕盘龙柱高225厘米。上下两条龙紧紧盘绕柱身,上方龙首仰望苍穹,龙腿粗壮有力、肌肉发达,锋利的龙爪紧压柱身,仿佛欲腾空而起,直冲云霄。下方的龙形态与上方相似,但是不如上方的生动。出土砖雕盘龙柱与现有盘龙柱相比较,造型风格相同,高度不同,做工也不如现有的盘龙柱细腻。
有关专家将万部华严经塔盘龙柱上的盘龙图案与太原晋祠圣母殿北宋盘龙柱相比,发现前者盘龙躯体健壮,鳞甲层叠,富有力量感,后者盘龙身躯纤细、灵活,躯体盘曲流畅,富有灵动感。由此可见,辽代的盘龙柱风格不同于中原,既有粗犷、张扬、气势雄浑、力量感极强的艺术风格,也有中原盘龙柱内敛、盘曲蜿蜒、变化无限的神韵,它是中原农耕文化与北方游牧文化高度融合的产物。
关于盘龙柱的最早记载见于《营造法式》,这是宋代李诫在江浙工匠喻皓《木经》的基础上编成的建筑学著作,是中国古代最完整的建筑技术书籍,标志着中国古代建筑已经发展到了较高阶段。书中有两处关于盘龙柱的信息:一处在“卷三·石作制度·重台钩阑·望柱”条目下,尽管并无明文提及,但在后文与之对应的“卷二十九·石作制度图样”望柱形制图样中,清晰地画出了“剔地起突,缠柱云龙”的形象,这就是最早描写盘龙柱的文献。
呼和浩特博物院工作人员刘利平介绍,“雕龙缠柱”的形制至少在李诫编著《营造法式》的时候就已经很成熟,并且也成为具有一定普遍性的传统装饰。万部华严经塔建于宋辽时期,砖雕盘龙柱就是这一时期的精品。
细看砖雕盘龙柱,由2条龙组合,龙身蜿蜒曲折,以灵动的线条勾勒出龙的身体,肌肉线条饱满,仿佛蕴含着无穷的力量。龙身的鳞片层层叠叠,排列紧密且整齐,层次感十足,每一片鳞片边缘清晰,立体感很强;龙的鬃毛用阴刻线条表示,线条流畅且富有变化,毛发的走向与龙的姿态相契合,有的随风飘动,有的则顺着龙身的曲线自然垂下,增加了龙的动感和飘逸感;锋利的五爪紧抓柱身,仿佛随时会腾空而起;龙尾上翘,与弯曲的身姿呼应。
呼和浩特博物院工作人员张静说:“古代,龙被视为祥瑞之兽,代表着权力和吉祥。不同历史时期盘龙柱的造型和雕刻风格也有所不同,反映了当时社会文化和审美观。契丹人建立了辽朝,他们很早就形成了对龙的崇拜。辽代龙纹的艺术风格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描绘的龙既有北方游牧部落的粗犷和力量感,又吸收了中原文化的细腻和优雅,这种融合不同文化特色的艺术风格,使辽代龙纹具有独特的魅力和很高的艺术价值,砖雕盘龙柱便是典型的‘雕龙缠柱’代表。盘龙柱展示了工匠精致的雕刻技法和娴熟的烧造技术,同时也体现出北方游牧部落的审美观。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高度融合,对后世北方地区的建筑装饰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盘龙柱以其独特的姿态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与演绎的生动体现。辽代砖雕盘龙柱让我们认识到当时工匠对工艺精益求精的态度,它不仅是辽代建筑艺术的瑰宝,也是民族文化融合的实物见证。
(本版图片由呼和浩特博物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