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10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活灵活现“硬花活”

  □本报记者  高玉璞

  我是来自1000多年前的砖雕盘龙柱。详细介绍自己前,先给大家科普一下“砖雕”这项古代艺术。砖雕俗称“硬花活”,就是在青砖上雕刻图案,由东周瓦当、空心砖和汉代画像砖发展而来,是中国古建筑雕刻中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

  我是被用来支撑万部华严经塔一、二层楼转角处的盘龙柱之一。因为柱子需要2米多高,所以我被分为5块砖雕烧制后组成。2块青砖各雕1只龙头,2条龙粗壮的左肢和尖利的五爪各雕在1块青砖上,还有1块青砖雕刻着龙尾巴。

  砖雕成品之所以能经受数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日晒雨淋,是因为它的制作工艺流程复杂又严格。从原料的选取到出窑,经过选土、制泥、制模、脱坯、凉坯、入窑、看火、上水、出窑九道工序,全部完成需要30多个环节。

  那些日子可把工匠们忙坏了,他们从出窑的青砖里仔细挑选出满意的青砖,先蘸水磨平,然后在画纸上画稿,画好后用缝衣针顺着线条穿孔,再把画纸平铺在砖面,用装着黑色画粉的“粉包”顺着针孔轻轻拍压画稿,工匠们称这道工序为“落稿”。

  落稿后,工匠便用刀、凿在砖上刻划出画面构图,确定景物具体部位,规划出前、中、远3层景致,这道工序讲究刀路、刀法的技巧,只有“大师”级的工匠才能完成。

  工匠在“作业本”上施展着阴刻、浅浮雕、深浮雕、圆雕、镂雕、平雕等技法,我们在一片“叮叮当当”“窸窸窣窣”声中诞生了。

  当5块砖雕叠放拼接成柱形时,只见柱上2条龙一上一下缠绕着柱身。上面的龙龙头高扬,头上有“丫”形角,龙眼圆睁,目光犀利,龙嘴大张,露出利齿,龙发后飘,威风凛凛,龙鳞遍布,层次分明,肢体粗壮,肌腱感强,龙尾上翘,欲即腾空。

  下面的龙相比上面的龙,姿态沉稳,龙嘴微合,眼神温和,似沉思,又像守护。龙身的肌肉线条虽然清晰可见,但动作幅度较小,给人一种内敛的力量感,盘绕的方式也显得舒缓,像是在柱上栖息。龙爪虽然也抓着柱身,但力度比上面的龙弱,龙尾轻轻卷曲。

  2条龙的鬃毛用阴刻线条表现,毛发的走向与龙的姿态相契合,有的随风飘动,有的则顺着龙身的曲线自然垂下。

  这就是我,巧夺天工的砖雕盘龙柱,负载着民族文化融合的传承,为世人留下深深的时代烙印。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要闻
   第05版:要闻
   第06版:2025全媒体主题宣传活动
   第07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家园
   第08版:出彩
   第09版:视界
   第10版:北疆文化·文物说
   第11版:资讯
   第12版:法治
盘龙绕柱啸长空
文化交融显艺韵
活灵活现“硬花活”
石雕木刻说龙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