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10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石雕木刻说龙纹

  “雕龙缠柱”的形制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但具体时间并不明确。最早有据可查的石雕龙柱出现在汉代,距今1800多年。山西晋祠圣母殿的木雕盘龙柱建于北宋年间,距今900多年,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木雕盘龙柱。这些信息表明,盘龙柱作为一种建筑装饰元素,至少在汉代就已经存在,而在北宋《营造法式》编撰时已非常成熟。

  北宋以前,建筑中“雕龙缠柱”形象相对清晰的是邯郸北齐南响堂山第1窟门洞两侧的石雕盘龙柱,浮雕的2条龙盘柱而上,在门上拱梁中心交颈回望,将盘龙柱的使用向前推进约500年。

  若论木构“雕龙缠柱”的巅峰之作,非山西晋祠莫属。晋祠的圣母殿建于北宋天圣年间(1023年—1032年),并于崇宁元年(1102年)重修。该殿东向,面阔七间,重檐歇山顶,四周施围廊,是《营造法式》中“副阶周匝”形式的实例。

  晋祠的8根木柱,盘龙缠柱而上,龙身与木柱以榫卯相接,龙首昂然向天,须髯根根分明,鳞甲历经千年风雨仍清晰可辨。八龙之名各异:居中2柱为应龙,次为蟠龙、蛟龙,最外侧无角者则为螭龙。龙形或怒目张爪,或腾云欲飞,唐宋龙像的雄浑神韵在此凝固。最有趣的当数“比耶龙”,一爪曲张如剪刀手,引得今人争相与之合影,千载威严竟透出几分顽童般的俏皮。

  辽代万部严华经塔的砖雕盘龙柱是分段而制,重叠组合,山西晋祠的木构盘龙柱龙身是分段雕刻,榫卯咬合,尽显“雕龙缠柱”之工以刀代笔的精湛妙绝。匠人运用平雕、浮雕、圆雕诸法,自粗凿至细琢,鳞片层叠有序,龙睛不怒自威。

  今天,我们凝视千年前的“雕龙缠柱”,探索中华文明的肌理:木石无声,以榫卯咬合历史的断章;泥土易散,以彩塑定格时光的斑斓。盘龙柱既是匠心的丰碑,也是文化的信使,在每一片鳞甲的转折处,都镌刻着古人对天地的敬仰,对美的追求。

  (雷焕  供稿)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要闻
   第05版:要闻
   第06版:2025全媒体主题宣传活动
   第07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家园
   第08版:出彩
   第09版:视界
   第10版:北疆文化·文物说
   第11版:资讯
   第12版:法治
盘龙绕柱啸长空
文化交融显艺韵
活灵活现“硬花活”
石雕木刻说龙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