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学校与企业、教育与培训、职前与职后教育资源,完善对接岗位需求、职前职后一体化课程体系;适应人工智能的发展,强化数智化育人,推动信息技术融入课程开发、教材建设、虚仿基地、远程教学、师生评价全过程;适应学习型社会建设的需要,牵头建设了以现代职业教育理论为基础、以服务专业教学为根本、以课程资源开发为核心、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能力为目的的国家级专业教学资源库。经过多年建设,形成职前职后一体化数字工匠培养模式,校企共育电力技术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
在社会各界支持下,校企携手、主动作为、迎难而上,十年磨一剑,培养数字工匠的条件和模式日趋成熟,形成了“五新”特色。
产教融合新机制。牵头成立了现代能源电力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使产教融合从外部市场协作关系走向内部组织化关系、从校企双主体融合走向区域行业融合、从服务产业走向对接产业链、从松散联合走向实体化运行,建立起具有组织化、实体化、多功能的产教融合新机制。
教师队伍新举措。校企人员双向交流、互兼互聘、柔性引进,在大量聘请行业企业高端、高技能“双高”人才的基础上,校内形成良匠名师引领的“四双四师”教师团队,“四双”指建设“双师、双岗、双能、双创”的教学团队,“四师”则是打造“教学良师、企业培训师、大赛指导师、技术服务师”的产教服务团队。
数字化教学新形态。打造AI助教,学生在教师和AI的帮助下实现个性化学习,远程接入企业真实实践,成为生产线优化的参与者;依托元宇宙技能学习空间,帮助学生在数字孪生环境中模拟高危操作,规避实体实训安全风险;研发并应用企业生产的数据中心,帮助企业师傅指导学生,探索工匠型人才的数字化培养模式。基于生成式人工智能的互动式教学模式,打造25门标准化课程和300余门个性化课程,实现有限教学资源到无限按需生成、学习范式从被动接受知识到主动建构认知、教学模式从知识传授到能力建构的转型。适应学生就业需求,开发微专业,帮助学习者快速学习特定模块,获得有利于就业的微认证。
实践教学新体系。校企协作打造“双基地、双导师、双课程、双证书”实践教学体系。打造了校内外两个实践教学基地,校内实践突出单项技能和综合实训,校外实践突出岗位实践和职业实践;学生培养全程突出校企双导师作用;“双课程”不仅指校内课程,也包括课程化的企业实践;“双证书”是指毕业生取得学历证书和高级工证书。
教育教学新评价。从以学校教师、学生、管理人员等为主,增加企业导师的评价和AI智能诊断;教师评价从成果产出数量到重视教学质量转变,从师德师风、教学教研、技术研发、社会服务、学生管理等多个方面进行评价;学生评价从传统的素养、知识、技能的三维评价转向品德修养、专业素养、核心技能、职业能力等综合能力。
形成了“职业素养高、创新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品牌效应。近3年,电力专业群累计向社会输送毕业生2400余人,高级电工职业资格证书等取证率达80%,毕业生就业率超过98%,对口就业率超80%,专升本学生人数近500人,用人单位满意度超过97%。学生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等创新创业竞赛中获全国特等奖等国家级奖项30项,自治区级奖项140项;在各类技能大赛中获国际级、国家级奖项20项,自治区级奖项50项,荣获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提名奖2人。(鲁珊珊 赛恒吉雅 张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