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4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赵再望:让“储能之光”照亮北疆更广阔天地

▲赵再望参加学术会议。
  在内蒙古广袤的草原深处,极端低温与可再生能源的波动性交织成一道复杂的科学难题。作为内蒙古大学“介孔与储能材料”学术带头人,能源材料化学研究院副院长赵再望教授积极拓荒低温介孔储能领域,为寒区储能技术发展奠定科学基石。

  赵再望是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师从中国物理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赵东元院士。他2021年6月毕业于复旦大学无机化学专业,获博士学位。次年,作为“骏马计划”高层次引进人才执教内蒙古大学。

  内蒙古冬季常现-30℃极端低温,传统水系电解质因高冰点、低离子电导率等缺点,难以适配寒区储能场景。赵再望致力于用介孔材料为内蒙古高原破解寒区储能技术瓶颈,也为极端环境下的水系储能研究提供理论范式。

  作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相关子课题负责人,赵再望联合复旦水系电池研究中心开发出基于原位光谱的低温电化学表征平台,首次实现-50℃工况下介孔材料内部离子传输行为的动态观测。他深入研究了介孔超粒子在电池储能、氢能、催化等方面的应用,系列高水平科研成果为开发高性能、高稳定性的多孔能源电池奠定基础,将有力助推自治区科技“突围”工程的实施。

  作为高校教师,赵再望始终牢记使命,他紧扣世界技术发展前沿课题,坚持将立德树人、科研“突围”与实践有机融入到教学之中。他牵头建设“寒区储能材料”交叉学科方向,2年来培养的研究生中1人获校长励志奖学金,20余人获学业奖学金。他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10余项,申请和授权发明专利1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1篇论文入选“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际学术论文”。

  面向未来,赵再望表示:“我们将继续深耕介孔材料的多尺度设计,推动建立‘孔道工程—界面化学—极端工况’三位一体的研究体系,为高寒地区清洁能源变革灌注科学根基,将让北疆大地的‘储能之光’照亮更广阔的天地。”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出彩
   第05版:要闻
   第06版:青春号
   第07版:旗县融媒
   第08版:乌海·海南区
第九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 向全区广大科技工作者致敬!
张鹏举:承传统、融自然的“牧民建筑师”
致全区广大科技工作者的慰问信
赵再望:让“储能之光”照亮北疆更广阔天地
张彪:丈量生态之美 探索绿色未来
苏秀兰:开辟生物活性肽研究领域新赛道
徐杰:扎根内蒙古大地的自然科普使者
赵沛义:扎根农田助力旱作农业增产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