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4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赵沛义:扎根农田助力旱作农业增产增收

▲赵沛义在田间观测绿肥作物毛叶苕子结荚层数。
  1997年7月17日,从内蒙古农牧学院土壤和植物营养专业毕业的赵沛义被分配至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武川旱作农业试验站。在那里,目睹当地农民在旱坡地上效益低下的耕种方式,出生于贫困农民家庭的他暗下决心,用自己的所学改变这里的一切。

  当时,位于武川县上秃亥乡新河村的试验站远离城镇、风沙大,条件异常艰苦。为了改变当地旱坡地土壤贫瘠现状,赵沛义从控制水土流失开始着手研究,常常是一年连续200多天走乡间、蹲农田。无论刮风下雨总能看见他忙碌的身影,有时饿了顾不上做饭,就靠方便面、面包、咸菜充饥,渴了就喝一碗井拔凉水。为了不耽误科研进度,“非典”时期,他将妻子和刚出生的孩子接到身边,在田间一蹲就是一整天,早出晚归“两头黑”。“决心让旱坡地丰产,始终是支撑我坚守农田一线的精神支柱。”赵沛义说。

  在北方旱作区,尤其在武川、清水河、敖汉旗等坡耕地水土流失严重地区,赵沛义对症下药先后制定了垄沟微地形耕作集雨办法,明确了旱作马铃薯、玉米和向日葵水肥供给模式,创新了施肥集成技术。他作为技术骨干研发的旱坡地渐成式等高田耕作制,让“三跑田”变成“三保田”;研发的防沙型带状留茬种植技术,填补了北方马铃薯农田冬春季风蚀防治技术的空白;领衔熟化的垄沟种植技术并配套发明了开沟起垄覆膜播种农机具,彻底解决了栗钙土地区石头多、播种易卡机问题。

  在赵沛义从业28年的时间里,有22年是在试验站度过,数十年如一日以站为家,他始终无怨无悔。作为自治区科普专家团成员,赵沛义参与和自主研发的科研成果在全区3000多万亩旱坡地改造建设中得到普及,累计推广1623.5万亩,增产粮食70239.5万公斤,新增产值约8.9亿元,给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民生福祉。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出彩
   第05版:要闻
   第06版:青春号
   第07版:旗县融媒
   第08版:乌海·海南区
第九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 向全区广大科技工作者致敬!
张鹏举:承传统、融自然的“牧民建筑师”
致全区广大科技工作者的慰问信
赵再望:让“储能之光”照亮北疆更广阔天地
张彪:丈量生态之美 探索绿色未来
苏秀兰:开辟生物活性肽研究领域新赛道
徐杰:扎根内蒙古大地的自然科普使者
赵沛义:扎根农田助力旱作农业增产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