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6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古诗词里的可爱儿童,你知道多少?

  《婴戏图册·斗草图》
  儿童节既属于每一位天真可爱的孩子,也属于每一位心如赤子的大人。宋人章良能《小重山》词云:“旧游无处不堪寻。无寻处,惟有少年心。”旧游既然堪寻,风光如旧;旧心亦可追寻,永葆童真。王国维《人间词话》中云,“词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愿我们无论在人生的哪个阶段,都能永怀赤子之心,成为书写自己人生诗意篇章的词人。

  春风知解意  斗草放纸鸢

  古诗词里的儿童,从春风里散开的书卷开始,春风吹过了书页,吹散琅琅书声;散学归来,春色正好,春风无限,于是“忙趁东风放纸鸢”:

  村居

  (清·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

  草长莺飞的时节,春风和煦,春草依依,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一切都是那么静谧,温暖,欣欣向荣,积蓄着生命的力量。就在这样一片翠绿的生机中,活泼的儿童出场了,带着散学归来的琅琅书声,带着清风吹翻的页页书卷,带着田间小径上爽朗的笑声。他们在春风如醉的绿茵上,趁着东风放飞纸鸢,放飞孩童纯真的欢笑和幻梦,带着青草和杨柳的气息,和着春风的脚步,直上云霄,跌入白云的梦里。

  花草是春天最温柔的礼物,也是孩童们最喜欢的游戏。纸鸢放飞梦想,飞上云霄;“斗草”则亲近大地,充满童趣。

  春日田园杂兴(其五)

  (宋·范成大)

  社下烧钱鼓似雷,

  日斜扶得醉翁回。

  青枝满地花狼藉,

  知是儿孙斗草来。

  斗草分为“文斗”和“武斗”两种方式,孩童之间多为“武斗”。武斗时,两人各拿一植物的茎,两手分持茎的两端,双方交叉使植物的茎勾连,然后各自用力,谁断了即为输家,没有断开的便是赢家。范成大《春日田园杂兴》(其五)中亦写儿童斗草酣畅之态,“青枝满地花狼藉”,枝条四散,满地铺开,花朵狼藉,意兴正酣,儿童斗草的热闹与欢快,都融化在这无边的旷野与绵延的绿意之中。

  村居共田园  采莲又扑蝶

  当春风再次拂过江南,带着夏日的絮语,村居屋舍,小桥流水,亦被青绿环绕。

  清平乐·村居

  (宋·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在这一片和谐宁静、朴素安适的村居生活中,闲卧着一个可爱的儿童。“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一个“喜”字,爱意尽显;一个“卧”字,将儿童的天真、活泼、顽皮、悠闲刻画得淋漓尽致。

  池上二绝(其二)

  (唐·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夏天亦有采莲的可爱儿童。“小娃撑小艇”,着两“小”字,儿童之可爱形象毕现。全诗写一个小孩儿偷采白莲的情景,他撑船入画,偷采白莲而回,在诗中只留下一片被划开的浮萍。全诗动作流畅,有“撑”有“回”,有“采”有“藏”;心理描写细腻,有“偷”有“不解”,寥寥数笔,小主人公天真幼稚、活泼淘气的可爱形象便跃然纸上。

  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

  (宋·杨万里)

  梅子留酸软齿牙,

  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

  闲看儿童捉柳花。(其一)

  松阴一架半弓苔,

  偶欲看书又懒开。

  戏掬清泉洒蕉叶,

  儿童误认雨声来。(其二)

  初夏时节,闲居无事,午睡醒来,意兴阑珊,而儿童给诗人带来了纯真的慰藉。“日长睡起无情思”,意甚慵懒;“闲看儿童捉柳花”,却又安闲。“捉柳花”三字,可想见柳花飘忽,儿童竞逐之状,动态毕现,儿童奔跑追逐如在目前。其二写诗人百无聊赖懒翻书,故“戏掬清泉洒蕉叶”,淅沥水声惊动了正在玩耍的儿童,他们误以为骤然下起雨来了。一“戏”一“误”,互相映衬,诗人的闲散无聊与儿童的天真烂漫相映成趣。

  院中捉柳花,庭前误雨声,这份天真烂漫,不禁让人想起春日里在广袤田间追逐黄蝶的那位孩童:

  宿新市徐公店(其二)

  (宋·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

  树头新绿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

  飞入菜花无处寻。

  “儿童急走追黄蝶”,“急”点明状态和心理,扑蝶之切形貌毕现;“走”“追”二字连用,写出孩童快速奔跑、追逐的场面,欢乐与童趣如在眼前。他天真活泼,好奇好胜,然而蝴蝶“飞入菜花无处寻”,镜头突然转为静止,“无处寻”三字恰当留白,他或许正着急跺脚,搔首踟蹰;又或许重振旗鼓,细心观察。扑蝶孩童的天真与童趣,都融化在这春日田间的金黄菜花中,纯粹鲜明,任何时候读起,都会让人童心复萌。

  溪边学垂钓  牧童正悠闲

  溪边儿童能卧剥莲蓬,亦能学习垂钓。

  小儿垂钓

  (唐·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

  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

  怕得鱼惊不应人。

  此诗写一个孩童在水边聚精会神学习垂钓的情景。“蓬头稚子”写其童真形貌,“侧坐莓苔草映身”写其垂钓环境。“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则写其动作和心理,体现其初学垂钓之态和专心垂钓之心,亦显机智与纯真。寥寥数语,便描绘出一幅童趣盎然的溪边儿童垂钓图。

  溪边垂钓多自在,林中牧童亦悠闲。清代诗人袁枚所写《所见》,便描绘出一个在林间意欲捕蝉的可爱孩童:

  所见

  (清·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小牧童骑着黄牛,无忧无虑,天真活泼,悠然自得。他心情愉悦,故歌声清越,响彻林间。忽然,歌声戛然而止,因为他想要捕捉树上的鸣蝉。“忽然闭口立”一语,小牧童的聪明与机警便跃然纸上。

  诗词中亦有陶醉于山野乡间,悠闲自在的小牧童。

  牧童

  (唐·吕岩)

  草铺横野六七里,

  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

  不脱蓑衣卧月明。

  芳草遍地,广袤原野之中,晚归的牧童吹奏着短笛,在夕阳和晚风声中带来大自然的讯息。饭后闲卧,潇洒自然,恣意投入自然的怀抱,明月相伴,好梦酣然。

  “旧游无处不堪寻”,只要我们愿意寻访,无论是儿时的风景,还是儿时的童心,都一直在心灵深处默默等待,待你小扣柴扉,待你静谧寻访。

  愿我们历尽千帆,归来仍是少年;阅遍沉浮,内心永葆童真。

  (据《北京晚报》)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发布
   第03版:城事
   第04版:视觉
   第05版:九州
   第06版:文化看点
   第07版:健康
   第08版:体坛
古诗词里的可爱儿童,你知道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