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大风天气不少。这不,昨天又刮了一阵儿,今天趁着暖和,得去草场上转转。”1月4日上午9点半,苏尼特右旗阿其图乌拉苏木呼布尔嘎查牧民朝鲁门就把家里的活儿全都干完了。他备了点干粮,就直奔自家草场。
当晚,记者在微信运动里看到,这一天,他走了36800步。
“巡查自家的草场,还挣着国家项目的管护费,草场恢复好了,收益的还是我家,真的没有理由懈怠。”朝鲁门说。
2023年,朝鲁门家的5190亩沙化草场被划入生态治理项目区,经过治理,流沙整体得到有效控制。在项目实施的3年期间,主管部门每年按1亩3元的标准落实管护费。仅此一项,朝鲁门每年就获益15570元。有了这笔资金打底,他将畜群大幅压缩,想用3至5年时间彻底解决草场沙化问题。
2024年7月中旬以后,锡林郭勒盟迎来大范围降雨天气,生态治理项目区呈现出绿意葱茏景象。进入冬季后,又时不时下场雪,项目区的土壤始终保持一定湿度,这些都让朝鲁门等牧民信心倍增。
锡林郭勒盟是全区沙化土地面积分布较大的盟市之一,沙化土地8645.8万亩,占盟域面积的28.4%。境内浑善达克沙地区域面积5294.2万亩,占浑善达克沙地总面积83%,生态治理区位重要,是“三北”工程重点实施区和浑善达克沙地歼灭战的主战场,防沙治沙责任大、任务艰巨。
2022年7月,国家明确生态治理重点工程项目实施以工代赈,自治区也作出了相关部署,锡林郭勒盟认真贯彻落实。在“谁的草场谁申请、谁治理、谁管护、谁受益”的政策引导下,137个农牧民合作组织、6000多名农牧民积极参与生态治理,治理面积占年度治沙工程的70%以上,人均获益1.2万元左右,实现了生态改善和农牧民增收双赢。
生态治理项目区实施的以工代赈模式,把就业岗位送到了牧民家门口,只要肯出力,就能挣到钱。朝鲁门的邻居巴雅日图说:“在朝鲁门家草场干了30天,就挣了9000元,而且自家的活儿一点也没耽误。”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锡林郭勒盟立足不同时段不同特点,对于农牧民就近投工投劳情况进行深入调研和研判,积极为参与生态治理的农牧民营造条件,使更多农牧民从中受益。
以工代赈不仅带动群众在家门口实现就业,更促使越来越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到防沙治沙工程中,不仅有效整合了资源,还极大地激发了社会各界的参与热情。
阿巴嘎旗查干淖尔镇草原丰远牧业合作社负责人胡玉龙深有体会,他说他要在自家的治理区保留一个沙包,当作“警示教育区”,供人们参观,要让人们时刻谨记治沙的不易以及爱护环境的重要性。
锡林郭勒盟在浑善达克沙地歼灭战中,深刻把握“工程是手段、赈济是目的”的以工代赈政策内涵,不仅有效促进了沙地治理进程,还显著带动了当地农牧民增收,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