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7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科技助力 沃野披绿

运送秧苗。
秧苗品种调配。
种植户操控无人机运送秧苗。
无人机运送秧苗。
航拍稻田。
  □本报记者  李玉琢  李新军  通讯员  温长春  摄影报道

  六月上旬,呼伦贝尔市阿荣旗7万多亩水稻进入插秧关键期。在新发朝鲜族乡新发村,蓝天白云倒映在平整如镜的水田里,伴随着插秧机的轰鸣声,一幅科技助力春耕的画卷徐徐展开。

  稻田中,稻农们分工明确,一株株嫩绿的水稻秧苗被整齐有序地插入泥土,每株间距精准,入土深度一致。稻农谭常亮感慨:“现在每天能种十七八亩地,机械化作业比以前人工插秧快多了。”

  新发村党支部书记金光锡介绍,今年该村水稻种植面积达到9000多亩。

  在复兴镇六间房村,一场“空中作业”同样精彩。种植户王志刚操控着无人机,轻松吊起150斤的秧苗运输袋,快速运送到百米外的水田。“连续两年用无人机运苗,还能施肥、喷药,以前10人干的活,现在2小时就能完成!”王志刚说,无人机不仅大大提升了自家的生产效率,农闲时还能为周边农户服务,增加收入。

  近年来,阿荣旗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积极推广“无人机+机械化”的现代化种植模式。全旗农牧业机械总动力达到121.68万千瓦,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96.5%。从插秧机到无人机,科技正全面赋能农业生产,让传统农耕迈向“指尖上的智慧农业”,为粮食安全和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要闻
   第05版:要闻
   第06版:呼伦贝尔
   第07版:旗县融媒
   第08版:青春号
织就基层治理“平安网”
早熟葡萄抢鲜上市
传统农副产品实现增值利用
科技助力 沃野披绿
冷凉蔬菜面积达6.75万亩
推进多元解纷运行机制
小院微经济激活乡村
鲜食玉米铺就增收路
构建公平竞争招投标生态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