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葛洪《抱朴子·外篇·广譬》
【原典】
抱朴子曰:常制不可以待变化,一涂不可以应无方,刻船不可以索遗剑,胶柱不可以谐清音。故翠盖不设于晴朗,朱轮不施于涉川,味淡则加之以盐,沸溢则增水而减火。
【释义】
《抱朴子》为晋代道教理论家葛洪所著,表达了其内神仙而外儒术的根本观点,对道教理论有一定发展。
在《广譬》中,葛洪提出:“常制不可以待变化,一涂不可以应无方,刻船不可以索遗剑。”涂:道路,又作“途”。意思是:一成不变的规章制度不能够应对形势的千变万化,一条道路不可以通达许多不同的目的地,在行驶的船上刻记号无法找到落入水中的宝剑。
【启悟】
“变者,古今之公理也”。古语说,“天地动而万物变化”,天地间一切事物,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都在不断地发展变化。
对于变化与创新,中国人很早就有着深刻认识。《诗经》有云:“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周朝虽是旧的邦国,但其使命在于革新;《大学》有言:“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强调除旧更新、与日俱新;《韩非子》又称:“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世道不同、事物改变,处世行事的方式方法也要相应变化;《周易》里讲:“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山穷水尽时要有所变化,变化则能通达,通达则能恒久;汉代思想家扬雄曾说:“物不因不生,不革不成”,事物要在变革中求发展。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与时俱进、创新发展,一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念和价值。春秋管仲改革、战国商鞅变法、北宋王安石变法、明朝张居正改革……时代洪流滚滚向前,社会变革从未停止。深谙历史发展规律的中国共产党人,更是懂得“常制不可以待变化”的道理。从开天辟地新中国,到改革开放新征程,再到齐心协力圆梦小康,中国共产党以自我革新的自觉和改革创新的担当,积极回应历史呼唤和人民诉求,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历史和实践证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认清发展变化规律,把握“时”与“势”,不断解放思想、探索革新,顺势而为、应势而动,才能乘势而上、行稳致远。
国家、民族如此,个人更亦然。生活从不眷顾因循守旧、满足现状者,从不等待不思进取、坐享其成者,而是将更多机遇留给善于发现、勇于创新的人们。世易时移,形势变化产生新情况、带来新问题,若不能审时度势,那所作所为就有可能是刻舟求剑或南辕北辙。唯有保持创新敏感,打破思维定势、更新理念观念,主动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不断学习和重塑自己,方能赢得先机、大有作为。
“满眼生机转化钧,天工人巧日争新。”因时而变的智慧,求新求进的动力,具有强大生命力。面向未来,只要我们思路观念与时俱进,方式方法不断革新,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永不僵化、永不停滞,就一定能成功应对各种挑战,于变局中开新局,创造出更多令人刮目相看的成绩。
(哈丽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