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的呼伦贝尔,碧草连天、牛羊遍野。在新巴尔虎右旗宝格德乌拉苏木的宝格德乌拉人民法庭院内,一起买卖合同纠纷案件刚刚得到圆满解决。
“建在‘家门口’的法庭就是好,不用跑腿就能解决问题,给我们老百姓省了不少心。”走出法庭,案件原告代理人吴某某心情大好。
像这样的基层人民法庭,在广袤的呼伦贝尔大地上一共有59个,作为人民法院化解矛盾、调处纠纷的前沿阵地,他们离群众最近,与群众最亲,被亲切称为“家门口的法院”。
呼伦贝尔市中级人民法院高度重视人民法庭建设工作,坚持服务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基层社会治理以及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需要。5年来,全市59个人民法庭、70余名法官共审执各类案件85715件,始终走在了维护人民群众司法利益的第一线。
推进专业化建设 扎根服务基层
呼伦贝尔市中级人民法院立足强基导向,不断优化人民法庭布局,积极回应多元化类型化司法需求,因地制宜、有力有序推进新时代人民法庭专业化建设。
为有效发挥人民法庭“化解矛盾纠纷主阵地、服务人民群众连心桥、维护和谐稳定桥头堡”的职能作用,全市新建、扩建、置换人民法庭49个,基本实现了“两区一庭三室一窗口”的功能要求,法庭干警生活和办公环境得到极大改善,干警驻庭工作生活更便捷,没有了“走读”,更不会出现“空心”现象。
“原告,能听见我说话吗?”
“被告,信号都正常吧?”
近日,额尔古纳市人民法院莫尔道嘎法庭在调解室中通过云上法庭系统进行了一场特殊的调解,这是莫尔道嘎法庭首次开展的网上调解。
案件原告郑某通过法院发布的网上立案流程指引和办公人员的电话指导,成功立案一起保证合同纠纷案件。因双方当事人不便到庭,承办法官在电话征得双方的同意后,决定让原被告在家中通过微信小程序远程“出庭”参加调解。经过法官充分释法明理,最终双方当事人达成调解协议,并在线确认签字。
在专业化建设过程中,各人民法庭大力加强信息化建设,所有法庭均配备了数字法庭系统、语音转写系统,全面实现网上立案、网上开庭、在线调解和电子送达的智能诉讼体系,进一步擦亮司法为民的“窗口”。
“我们积极鼓励干警扎根基层、奉献基层,让人民法庭真正成为年轻干警的锻炼基地和骨干力量的培养平台。”呼伦贝尔市中级人民法院院长范巧兰说。目前,每个人民法庭都达到了至少配备法官、法官助理、书记员、司法警察各1名的标准,形成了一支梯次年龄结构适应工作需要的人民法庭队伍。
打造“一庭一品牌” 满足多元需求
金河镇位于根河市大兴安岭腹地,全国纬度最高的边陲小镇之一,也是根河市人民法院金河法庭的所在地。该法庭成立的“五老”调解室,不但打通了司法调解“最后一公里”,更成为了当地创新司法服务的一块“金字招牌”。
从辖区内的老党员、老干部、老模范、老教师、老居民中选任的一批懂政策、作风正、素质高、心肠热、威信足的人,组成了“五老”调解室。他们熟悉当地风土人情,身份受人尊重,协助法庭化解各类民事纠纷,为化解社会矛盾作出积极贡献。
“我这个案子本来就不大,如果要是走诉讼程序的话会变得很麻烦,多亏有了‘五老’调解室,我们两家的矛盾很快就化解了。”原告吴某某高兴地说道。不久前,她在某发廊焗发,因自己的头发部分为假发,第二天发现假发部分被损坏,于是她找到被告发廊要求处理。
发廊在处理后,吴某某的假发不但没有好转,反而更严重了,于是她要求发廊进行赔偿。但发廊认为,处理坏损假发是经原告周某某请求,并非消费关系,自己无需承担责任。吴某某遂将发廊诉至法院。
立案后,金河法庭决定通过“五老”调解室对双方进行调解,通过调解员们分别劝说,多次做工作,最终原告周某某向法庭提出撤诉,双方和解。
“五老”调解室,只是呼伦贝尔市人民法庭满足群众多元需求,不断创新司法服务、强化巡回审判、做好普法宣传,进一步提升司法服务能力的缩影。
根据辖区经济社会发展,案件区域分布等因素,呼伦贝尔市全力打造“一庭一品牌”。额尔古纳市人民法院三河法庭所在地是全区唯一的回族乡,于是邀请当地德高望重的阿訇参与调解,把法律适用和民族习惯有机结合起来;新巴尔虎左旗嵯岗法庭在辖区内10个嘎查队部设立了“伊博乐”法官便民室,实现司法宣传、法律咨询等与最基层群众“零距离”;新巴尔虎右旗宝格德乌拉法庭设立了蒙古包式“草原明玉调解室”,调解率达到81.7%。
变案件当事人“出门”为法官“出门”,强化巡回审判力度。各人民法庭通过设立固定审判点,辐射周边的苏木、嘎查,同时与“马背法庭”“车载法庭”相结合,深入牧区林区,就地开庭审判,及时定纷止争,以案件审判“小切口”,换来社会和谐稳定的“大局面”。
据范巧兰介绍,在普法宣传方面,呼伦贝尔市积极将人民法庭打造成普法“宣传站”,借助典型案例、特定时节、场所,变公开庭审为生动鲜活的法治公开课,将生硬、繁杂的法律规定转化成群众听得懂的语言,切实拉进了司法与群众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