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习生 武跟兄 刘也
“兴安盟大米配阿尔山白蘑酱,味道绝了!”近日,在重庆市举行的京蒙消费帮扶集采推介会暨帮扶产品“五进”活动现场,重庆市乡村振兴局局长刘贵忠品尝完兴安盟的绿色农畜产品后,赞不绝口。
兴安盟大米香飘万里的背后是该盟坚持以“绿色”打底,从种到收全程规范,并通过不断研发新品种,提升水稻品质,做大做强“兴安盟大米”区域公用品牌的生动实践。
兴安岭下米粮仓,草原深处大厨房。兴安盟是内蒙古水稻主产区,也是世界公认的“寒地水稻黄金种植带”。为了给“中国碗”里多装“塞外粮”,让更多人喜欢上“兴安盟味道”,兴安盟聚焦优势特色产业,以链式思维抓全产业链建设,千方百计推动水稻产业链往下游延伸、价值链向中高端攀升,促进一二三产融合,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种业振兴是握紧农业“芯片”的关键。近年来,兴安盟强化种业知识产权保护,“看禾选种”平台建设等重点项目实施,并积极配合自治区开展农作物种质资源系统性调查和抢救性收集工作。同时,通过选育优良品种、创建“兴安盟大米”品牌、建立智慧农业园区等举措,持续推进水稻产业高质量发展。
兴安盟还依托国家水稻产业技术体系兴安盟综合试验站、袁隆平院士专家工作站科技平台力量,引进种质资源材料1706份、后代材料29000余份。通过自治区审定水稻新品种6个,形成的水稻亩增产100公斤技术模式已在全盟4个旗县市进行了示范,水稻新品种、新技术累计示范推广10万亩。
秧好一半禾,苗好七分收,良种的效应不可低估。在扎赉特旗好力保镇永兴村,80多户村民把自家院子里的土地改成水田发展起庭院水稻种植,户均种植面积2亩,每亩地收益1700元。村民王立波家去年种了1.7亩的庭院水稻,收获大米1500斤。“今年,我还打算在院子里种水稻,并且将种植面积扩大到3亩地。”王立波乐呵呵地说。
作为自治区主要商品粮基地,“兴安盟大米”已成为响亮名片。在科右前旗归流河镇满达胡嘎查金刚农牧业专业合作社,社员们正备农资、修农机,紧锣密鼓地为春耕做准备。“合作社有1000亩稻田,亩产在600公斤以上,在‘兴安盟大米’品牌的加持下我们的大米不愁卖。”合作社负责人包凤英高兴地说。
水质清澈甘甜,微量元素丰富多样,独特的条件成就了高品质的“兴安盟大米”,成就了与众不同的口感,也得到了越来越多消费者的关注和认可。去年,随着“兴安盟大米”“太和小米”地理标志产品产值不断增加,品牌溢价达到20%以上,带动相关加工、物流、旅游产业产值达到23亿元,约10万人实现就业增收,为兴安盟地理标志特色产业注入强劲动能,成为引领产业发展,带动群众致富的“金米粒”。
今年,兴安盟将培育龙头作为壮大产业、延伸链条的重点,按照“外引内扶”“育新调旧”的思路,积极招引行业头部企业到该盟投资发展的同时,通过股份合作、产业联合、并购重组等方式,不断扶持现有中小企业做大做强,培育一批链主企业,推动水稻、玉米、生物育种等主导产业产加销一体化、全产业链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