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11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能人”回乡成了“领头雁”

  □本报记者  潘佳

  仲春时节,走进包头市土默特右旗将军尧镇王保公村的蔬菜大棚,棚内绿植缠绕,各类农作物长势喜人,村民们正有条不紊地进行除草、浇水、嫁接、剪枝……演绎着一幅生机盎然的“农忙春景图”。

  然而,过去的王保公村可没有这样的好光景。那时家家户户都过着“种地靠贷款,花钱靠打工”的日子,“半年种田、半年耍钱”是当时村民最真实的写照。

  这一番变化,离不开王保公村的带头人——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王屯良。

  王屯良很能吃苦,头脑又活泛,年轻时一直在外打工创业,成为了村里人羡慕的“能人”。

  自己的日子过得风生水起,每每想到从小长大的王保公村,王屯良的内心却总是五味杂陈。经过一番深思熟虑,王屯良做了一个重要的决定:回乡,再创业!不顾妻子和父母的强烈反对,他毅然卖掉了城里的农资批发门店和楼房,带着十几年积累的资金,回到了王保公村。那一年,他32岁。

  在村干部竞选大会上,面对乡亲们一张张熟悉的脸和一双双急切的眼睛,王屯良说:“我的日子过得好了,也应该带领群众共同致富。大家都过上好日子了,我的心里才踏实。”王屯良深知,从根本上改变村里的面貌,注定会是一场长久战,他做好了心理准备。

  当选村主任后,为了不断加强自身政治修养,提升理论水平,更好地带领村民致富奔小康,王屯良积极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要想富,先修路,首先打造好“硬件”是根本。上任后,王屯良想方设法找资金、找门路,先后为村里铺设了3.5公里的乡村水泥路,改善了交通出行条件。紧接着,他又挨家挨户地走访,马不停蹄跑项目,搞自筹、拉赞助,终于落实了72万元投资款,使村里全部渠道完成了清淤,还新修了2公里沙石农田路,新建了67座桥涵闸。一系列雷厉风行的举措,使王保公村的农田基础设施迅速旧貌换新颜。

  但这些改变对王屯良来说根本不够,怎么让村民的日子好起来,是他思考最多的一件事,也是他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始终不变的初心。

  经过多次外出学习考察和市场调研,王屯良决定带领全村向特色农业、现代农业发展模式转变。他垫资48万元,在村南建设了12栋集住、种、养为一体的示范小区,12个棚里全部种上了西瓜、甜瓜、蔬菜,宜居的同时还能实现不受季节限制的增收,其中,仅西红柿年产值就达30多万元。如今,王保公的西红柿在四里八乡已经小有名气了。

  与此同时,王屯良瞄准肉羊市场价格一路上涨的有利时机,组建了王保公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并担任理事长,又筹措400万元建成一处占地40000平方米的肉羊养殖场,具备加工、运输、贮藏、销售、技术服务一体化功能。专业合作社加养殖场的成功运营,极大提高了肉羊生产的规模化和现代化水平,也为村里提供了60多个就业岗位,吸引了120多位年轻人回村工作。目前,合作社和养殖场年收入可达300万元以上。

  如今的王保公村,路平灯亮、绿树成荫,村民的钱袋子鼓了,干事创业的激情有了,村里随处洋溢着欢声笑语。只要提起“领头雁”王屯良,大家都会竖起大拇指夸个不停,说他是王保公村的骄傲。这些年,王屯良先后荣获“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全国农业劳动模范”“内蒙古自治区劳动模范”等称号。面对赞许与荣誉,王屯良朴实的脸上挂满憨厚的笑容:“带领家乡人致富不仅是我的工作职责,更是我个人的梦想。我是共产党员,就应该干共产党员该干的事儿。今后,我们还要继续加把劲儿,让乡亲们过上更好的光景!”对于未来,王屯良信心满满。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草原全媒传播活动
   第05版:草原全媒传播活动
   第06版:内蒙古全民健身
   第07版:读图
   第08版:兴安
   第09版:经济周看
   第10版:法治
   第11版:先锋
   第12版:公益广告
◎每周一学
北疆草原筑起千里红色屏障
党建业务双融合激发干事动能
便民服务
持之以恒提升党员干部理论修养
嘎查来了“红驼宣讲队”
◎信息集装箱
“能人”回乡成了“领头雁”
让流动党员学习不掉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