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具有伟大梦想精神,中华民族充满变革和开放精神。
45年前,中国开启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征程。45年的改革开放,深刻改变了中国,深刻影响了世界。
在内蒙古,各族儿女主动融入到党的历史使命和奋斗目标之中,自觉在宏大的历史条件下谋划和推进,在正确的方向和道路上不断向前,内蒙古自治区各项事业实现跨越发展。
即日起,本版开设《改革开放45周年》专栏,通过各盟市的典型例证,回顾内蒙古45年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历程,总结蕴涵其中的历史经验,反映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本报记者 巴依斯古楞
“您对二连浩特的第一印象是什么?”
“‘嘎斯69’‘绿皮火车’。”大部分受访者的回答竟然和记者的想法是一致的。
“嘎斯69”,这款俄罗斯制造的吉普车的确记载了二连浩特边境贸易的繁荣发展史……
翻开二连浩特的历史,有几个重要的时间节点:1956年1月,北京—乌兰巴托—莫斯科国际联运列车正式开通,二连浩特建城。1966年1月,国务院批准设立二连浩特市。1986年3月,国务院批准该市为甲类开放城市。1992年7月,该市经国务院批准成为我国13个沿边开放城市之一。
在二连浩特海关工作很长时间的杨作军曾对记者说,二连浩特的巨变是从1992年开始的。他说:“那一年起,中蒙之间贸易往来逐渐频繁,每天从口岸过境的‘嘎斯69’就有1000辆左右。”拉满货物的“嘎斯69”穿梭在公路口岸,一旁的铁路口岸也从未停歇过。
20世纪50年代中期前,二连浩特还是一片荒漠草原,1956年因修建北京—乌兰巴托—莫斯科国际铁路而兴。
从那时起,一列列冒着白烟的蒸汽机从这里过境,沿途卸下一代热血青年和物资,慢慢建成了这座美丽的边陲小镇。随着时代的变迁,蒸汽机成为记忆,取而代之的中欧班列成为二连浩特口岸的新标志。
2022年8月,随着1291次中欧班列驶向波兰马拉舍维奇,标志着自2013年开行首列中欧班列以来,通过二连浩特口岸出入境的中欧班列数量突破1万列大关。作为国家一类口岸、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的二连浩特口岸,不仅通过口岸的中欧班列数量实现了从“个位数”到“五位数”的剧增,也创造了从5000列到突破1万列用时不到2年的纪录。
在地理上,二连浩特口岸所属锡林郭勒盟与蒙古国毗邻、与俄罗斯相望,一直是中蒙区域合作的积极参与者和推动者。其边境线长1103公里,境内除了二连浩特口岸,还有珠恩嘎达布其国际性常年开放陆路口岸。该口岸与蒙古国毕其格图口岸对应,1992年经国务院批准为国家一类季节性开放口岸,2008年批准为国际性常年开放口岸,2009年被纳入《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3条通疆达海通道之一。
锡林郭勒盟这两个国家一类口岸是国家和自治区向北开放的前沿阵地,也是蒙古国最便捷的出海枢纽和我国沿海内陆向蒙输出资源最近的战略节点。
“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以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资源要素,增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联动效应,提升贸易投资合作质量和水平。”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的重要论述为新时代新征程上,进一步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指明了前进方向。
2023年开年以来,锡林郭勒盟口岸工作紧扣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交给内蒙古的五大任务,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继续深度融入和服务“一带一路”、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和国家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建设,有力促进口岸经济由“酒肉穿肠过”的通道经济向“金银腹中生”的落地经济转变。
“疫情防控政策调整后,我盟境内两个口岸均已恢复常态化货运通关。今年1—2月,全盟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实现21.3亿元,同比增长90.1%。二连浩特市跨境电商产业园启动运营,年加工500万吨铁矿石项目已立项,完成紧扣货样落地加工2万只。”锡林郭勒盟外事办副主任、口岸办主任巴特尔介绍说,下一步,该盟将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在国家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建设中彰显口岸作为、贡献口岸力量。
新的发展时期,锡林郭勒盟立足于自治区推动更高水平对外开放发展大局,找准定位,深度谋划,全面推进中俄蒙经济走廊建设,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深化能源资源、装备制造、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领域务实合作,全面参与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深化生态环保、国际产能、基础设施等领域务实合作,大力发展泛口岸经济,以高水平开放促进高质量发展。到2025年,全盟进出口总额争取达到140亿元,年均增长5%左右。
蓝图已绘就,奋进正当时。沐浴着45年的改革开放春风,从笨重的蒸汽机到呼啸的中欧班列,锡林郭勒盟依托两个口岸,在边境贸易上乘风破浪,创下辉煌成绩。但边陲小镇到黄金桥头堡的“变形”记仍在继续,未来的这座桥头堡必将更加亮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