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十一届六次全会审议通过了《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关于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的决定》,要求充分挖掘和生动展现内蒙古大地上的厚重历史文化和丰富人文资源,融红色文化和草原文化、农耕文化、黄河文化、长城文化等于一体,打造以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守望相助、共同弘扬蒙古马精神和“三北精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基本内容的“北疆文化”品牌。打造这一具有内蒙古特质的地域性文化品牌,就是要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根植在北疆大地的优秀文化在新时代活起来火起来,为提升内蒙古的正面形象提供有力支撑,为推进现代化建设注入强大精神力量。
“北疆文化”是在内蒙古地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有着明显的连续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来自中华各民族之间不间断的交往交流交融史。内蒙古历史悠久,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从未中断,其地区发展史,可谓是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微缩”版历史。考古发现证明,内蒙古地区的史前文化,如红山文化、庙子沟文化、金斯太遗址等,几乎都与同时期的中原史前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交融。比如,作为中国北方地区距今5万年以来年代和文化序列最为完整的遗址,东乌珠穆沁旗发现的金斯太遗址为中华文明的连续性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再如,内蒙古西辽河流域发现的红山文化是以彩陶器、“崇龙”及“尚玉”等习俗与形态为显著特征的,而这些文化元素与习俗不仅与中原地区如仰韶文化之间存在互动交融的关系,也是中华礼制的重要源头之一。在随后的历史演进中,从战国时期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到北魏孝文帝推行汉化政策,从公元前5世纪的“草原丝绸之路”到明清时期的“万里茶道”,再到近代“闯关东”“走西口”等,我国北部边疆地区发生着一次又一次民族大融合,各民族在文化、经济、思想等方面不断进行着交往交流交融,最终奠定了当今内蒙古地区“多民族、大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
深入了解认知“北疆文化”,必然要从其地区发展史出发。“北疆文化”根植于内蒙古地区源远流长的发展史,在各民族持续不断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进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并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内核不断凝聚和壮大。因此,在打造“北疆文化”品牌时,需要深挖能体现中华文明突出连续性的“内蒙古案例”,提炼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经验,讲好“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经典故事,为“北疆文化”建设提供史实支撑与生动事例。
“北疆文化”具有明显的地域性文化特色,表现出鲜明的“多元一体”特征
“北疆文化”具有明显的地域性文化特色,表现出鲜明的“多元一体”特征。结合内蒙古地区源远流长的发展史来看,随着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不断加深,彼此在文化上不断相互影响、学习,最终形成了融汇多种文化要素、和合共生的 “北疆文化”。与此同时,由于“北疆文化”是在内蒙古地区源远流长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中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其内部自然包含着众多文化要素。比如,“北疆文化”既包含着以“男耕女织”为特点的农耕文化,也包含着以“逐水草而居”为特点的游牧文化。诸如上述文化形态都是“北疆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彼此之间呈现出和合共生的多态性。“北疆文化”作为包含着诸多文化要素的“枝叶”,始终滋养着中华文化这一“主干”根深干壮、枝繁叶茂。
“北疆文化”以守望相助为底色,涵盖蒙古马精神和“三北精神”等重要内容
现代意义上的北疆,指的是我国北方靠近国界线的地区,具体来说,就是指以内蒙古自治区为核心的我国北部边疆地区。这里是祖国的“北大门”、首都的“护城河”,在国家安全稳定大局中地位重要、责任重大。从古至今,内蒙古地区各族人民始终团结一致、前赴后继、众志成城保卫国家统一与领土完整。在清代,汉族、蒙古族、满族等各民族士兵曾长期驻守我国北疆,为抵抗外敌入侵作出了巨大贡献。新中国成立后,各民族士兵和支边人长期戍守北疆。如今,在内蒙古边境沿线有很多“边二代”“边三代”,或许民族不同,但他们手拉手、心连心,忠于职守、甘于奉献,共同守卫祖国边疆,大力弘扬和践行了蒙古马精神。由于地理环境等原因,内蒙古地区是我国推行“三北”工程、开展防沙治沙活动的重点区域之一。自工程启动以来,来自全区乃至全国各地的广大干部群众尤其是林业干部职工团结一致、自力更生、不畏艰苦,用勤劳和汗水在祖国北疆构筑起了一道万里绿色长城,涌现出一大批可歌可泣的先进典型和模范人物。此外,20世纪60年代,内蒙古各地先后接纳了3000余名来自上海、江苏、安徽等地的孤儿。这些“国家的孩子”在各族群众的抚养下健康成长起来。“三千孤儿入内蒙”的历史佳话是内蒙古践行“四个与共”共同体理念的最好印证,生动诠释了各族同胞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民族情深,体现了“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和“三个离不开”的民族团结进步精神。
总体来看,蒙古马精神、“三北精神”在内涵意蕴上都强调干劲、拼劲、韧劲,是内蒙古各族人民最具时代特质的精神标识,是“北疆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守望相助是“北疆文化”的浓重底色,打造“北疆文化”品牌,就要突出守望相助理念,凝聚各族人民共同建设伟大祖国、共同创造美好生活的磅礴力量。
打造“北疆文化”品牌是贯彻落实“两个结合”重要思想的重要举措
“北疆文化”以其鲜明的特质内嵌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具有内蒙古特质的地域性文化品牌。打造“北疆文化”品牌,就要将在内蒙古地区诞生并延续传承至今的红色文化、草原文化、农耕文化、黄河文化、长城文化等众多文化基因全部整合在“北疆文化”这个统一体中,将凸显族群特质、地方差异性的文化思维转向强调区域整体性、追求和合共生的文化思维,进而为文化强区建设提供前进动力和根本遵循。
“用力多者收功远。”内蒙古全力打造“北疆文化”这一涵盖内蒙古所有文化要素、体现内蒙古特质的文化品牌,可以进一步增进内蒙古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进一步促进各族干部群众发扬蒙古马精神和“三北精神”, 同舟共济、守望相助,投入共同建设伟大祖国、共同创造美好生活的生动实践中去,进一步促进各族干部群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北疆文化”概念的提出正当其时,打造“北疆文化”品牌,就要深入学习领会贯彻“两个结合”重要思想,更有效推动“北疆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将其打造成为内蒙古各族人民最鲜明的精神文化名片,为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内蒙古新篇章提供强大精神力量。
(作者分别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博士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