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5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更好树立和展现内蒙古的良好形象

  ◎李洪才

  充分挖掘和生动展现内蒙古的厚重历史文化和丰富人文资源、推进“北疆文化”建设,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建设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的重要举措,对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更好树立和展现内蒙古的良好形象具有重大意义。

  打造“北疆文化”品牌,要做好总体设计。组织区内外文化研究专家、文艺工作者、宣传工作者,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做好总体策划和顶层设计,精准提炼概括“北疆文化”的内涵,提出工作举措和载体,研究配套机制,形成“北疆文化”品牌建设体系。

  要做好内容建设。处理好传承与发展的关系,在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创作更多反映内蒙古发展成就、满足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精品力作,挖掘更多可以展现内蒙古形象、具有代表性的人和事,讲好新时代内蒙古故事。处理好历史与现实的关系,在挖掘整理红色文化、草原文化、农耕文化、黄河文化、长城文化等文化形态的基础上,做好做足结合、创新、发展的文章,不断推出新形态新产品,特别是做好传统文化形态与现代科学技术的融合,形成“北疆文化”的现代形态。处理好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要充分运用乌兰牧骑、那达慕等具有内蒙古地域特质、能体现民族特色、备受关注的文化形象,重点进行宣传推介,不断融入中华文化符号和元素,使之成为“北疆文化”的主打品牌。

  要做好品牌推广。以文化活动为载体,充分利用好草原文化节、内蒙古文博会等文化活动载体,提高传播力、影响力。做好历届节庆活动中经典作品的整理,加强宣传推广。以地方品牌为支撑,发挥好昭君文化节、鹿城文化节、河套文化节、胡杨生态旅游节、红山文化旅游节等盟市文化节作用,加强统筹、形成合力;发挥全区各旅游景区、城市特色标识、“魅力名镇”的文化承载和传播功能,以文促旅、以旅彰文。以群众参与为主体,加大基层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多开展群众喜闻乐见、广泛参与的文化活动;多组织干部群众到博物馆、美术馆等文化场所参观,考虑建设非遗文化体验中心,引导群众主动参与,让“北疆文化”浸润心灵,在口口相传中打响品牌。以文化工作者为形象大使,积极培育理论研究团队、媒体宣传团队、文化创作团队,大力培养、塑造文化名人、名家,提高话语权和传播力,更好地担负文化品牌传播使命。以文化产品为媒介,多推出一些像舞剧《骑兵》、交响乐《旗帜》、电影《海的尽头是草原》等文艺精品,把社会各界的关注度、期望值转化为认可度和美誉度;深刻把握网络传播规律,广泛运用新技术新手段,积极创作融入“北疆文化”元素的网络文化产品,做好线上传播。

  要做好对外宣传。在“引进来”方面,积极承办国家级、国际性教科文旅体活动,在活动设计和内容呈现上,展现“北疆文化”元素,传递内蒙古印象。在“走出去”方面,积极组织自治区及盟市文艺团队到区外、国外演出。用好口岸和国际贸易往来机遇,推动经贸与文化交流融合。创新宣传方式,推动“中欧班列”成为“北疆文化”移动宣传车,把风俗、饮食、服饰等地域文化和“蒙字号”特产成组合、成序列向外推介。

  实践杂志社将充分发挥优势特色,运用全媒体平台,在推进“北疆文化”建设方面积极发挥作用。一是做好阐释解读。《实践》主刊将围绕“北疆文化”品牌建设开设专题,策划理论阐释、专家解读栏目、深度采访报道,约请区内外的文化大家、学者推出深度阐释解读文章。二是做好宣传推广。整合“学习强国”内蒙古学习平台中的“弘扬蒙古马精神”“内蒙古印象”“文明内蒙古”“内蒙古记忆”为“北疆文化”专栏,集中宣传全区推进“北疆文化”建设方面的生动实践和成果经验。邀请全国各省级平台联动开展“来内蒙古吧,把印象带回家”主题调研活动。利用与求是杂志社、“学习强国”总平台建立的合作机制,第一时间推荐优秀作品,在更大范围宣传内蒙古。三是创新方式方法。“识见”评论号每月推出2到3篇文化主题网评。重新改版设计“文哥”“明妹”党刊IP形象,融入“北疆文化”元素,持续推出系列海报、长图、动漫。以杂志社与北京大学燕园印社合办的《大众书法》为载体,进行专题策划,邀请知名艺术家到内蒙古写生创作,通过书法和美术的形式展现“北疆文化”。

  (作者系实践杂志社党委书记、社长)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要闻
   第05版:理论特刊
   第06版:北疆文旅
   第07版:要闻·文件
   第08版:乌海
   第09版:北国风光
   第11版:通辽
   第12版:收藏
为文化强区建设提供前进动力和根本遵循
更好树立和展现内蒙古的良好形象
深刻认识打造“北疆文化”品牌的重要意义
坚定文化自信 让“北疆文化”焕发生机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