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12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鲁国大玉璧 沉睡地下二千年

  □程磊磊

  藏品:鲁国大玉璧。

  年代:战国。

  质地:玉。

  规格:外径32.8厘米、孔径11.6厘米、厚0.6厘米。

  特点:鲁国大玉璧器型较大,是国内发现的战国玉璧中形制最大的一件。玉料呈青碧色,玉质晶莹温润,半透明,油脂光泽。玉璧肉部内、外缘各有一周廓,肉两面纹饰相同,以两组微凸起的绹索纹分隔成内、中、外3层纹饰。内、外2层为阴线刻纹,中间以斜向交叉排列的蒲纹为地,其间浅浮雕饰排列均匀的谷纹;内层为合首双身龙纹,其间以3道绹索纹相隔成3组;外层为5组合首双身龙纹,每组龙尾两两相交,纹饰布局紧密匀称,繁缛精美,线条流畅,工艺纯熟,属战国玉璧中的精品。

  渊源:玉璧是中央有穿孔的扁平状圆形玉器。穿孔称作“好”,边缘器体称作“肉”。《尔雅·释器》:“肉倍好谓之壁,好倍肉谓之瑗,肉好若一谓之环”。一般把体形扁平、周边圆形、中央有孔且边大孔小的器物称为璧。考古发现,玉璧最早产生于新石器时代,一直到清朝,都有不同形制和纹饰的玉璧出现。玉璧的应用范围也极为广泛,既是权力等级的标志,也可用于佩戴,亦能作为随葬品,同时又是社会交往中的馈赠品或信物。

  战国至两汉是玉璧的鼎盛时期,花纹形式多变,饰纹种类极为丰富,使用范围大增,数量也属历代之冠。战国玉璧多采用新疆青、白、碧玉。佩戴的壁直径一般在10厘米以内。战国璧表面分成一、二或三区同心圆纹带,内外区琢双身龙纹,中区保留传统谷纹。内外边沿用阴线刻出,剖面呈三角立棱状。这时期出现了出廓玉璧等创新制作,即在内孔或外缘上镂雕出生动的动物形象。雕刻技法普遍运用粗细阴线结合法,粗线条少,细线条多,且线条有毛口。刀工锋利挺拔,刀痕较深,转角尖锐。谷纹乳突饱满匀称,谷纹是在乳钉纹上加刻阴线而成。

  点评:玉璧主要用来祭祀和殓葬,鲁国大玉璧就是殓葬器。该玉璧1977年出土于山东曲阜鲁国故城乙组52号墓,随葬器物放置在椁室周围和棺内,出土玉璧18枚,鲁国大玉璧是其中最大的一件,位于墓主身下。从此,这件埋于地下2000多年的玉器进入世人视线。

  藏所:山东博物馆。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要闻
   第05版:理论特刊
   第06版:北疆文旅
   第07版:要闻·文件
   第08版:乌海
   第09版:北国风光
   第11版:通辽
   第12版:收藏
唐三彩腾空马 春风得意马蹄疾
鲁国大玉璧 沉睡地下二千年
湘竹金扇 康熙御赐王渔洋
鎏金铜蚕 见证丝路的辉煌
鸭形玻璃注 全世界独一无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