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5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续航”非遗生命力

  ◎安子州

  我国首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的文化行业系列标准《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数字资源采集和著录》近日已由文化和旅游部批准发布,将于9月29日实施。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也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新征程上,不断加大非遗文化的传承、弘扬、守护、宣传,才能让非遗记忆“活”起来,重新焕发新时代光彩,凝聚民族复兴伟力。

  规范非遗档案,是促进人们正确认识非遗保护原则理念的必由之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不仅属于我们这一代人,也属于子孙万代。要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全面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近年来,非遗保护和传承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全国各族人民都自觉、热心地投身非遗保护和传承工作。而随着标准的出台,对非遗数字资源的传播利用、非遗大数据体系构建、非遗专业人才队伍培养,乃至提升社会公众对非遗的认知等方面都有重要指导和支撑作用,必将进一步唤醒民众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极大增强人们的文化自豪感。

  规范非遗档案,是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的题中之义。非遗项目的活态存续是非遗保护的首要目的,通过数字化手段进行采集和著录有利于传承实践的恢复、文化资源的留存、人类记忆的延续。此前,我国缺乏统一的非遗数字化保护方面的相关标准,随着业务实践的广泛开展,业界对于出台有关标准规范、指导工作认知与实践有着愈加迫切的需求。因此,此次新出台的标准对各门类非遗项目应采集、著录的内容及其相应要求进行了归纳提炼,既是一份认识非遗项目的“说明书”,也是一份拆解细化工作任务的“向导图”,有理论和实践层面的双重意义。

  规范非遗档案,是各地因地制宜激发非遗生命存续活力的应有之策。非遗文化既是“历史的活化石”,也是具有地域鲜明特色的文化符号,是人们挥之不去的难忘“乡愁”。此次《工作规范》和《操作指引》的出台,进一步规范了各地非遗的档案工作,有利于提升各地记录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水平。

  “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面向未来,我们要珍惜非遗保护的时代机遇,充分发挥非遗在增进文化认同、凝聚发展共识中的独特作用,让登得上城楼、望得见古塔、记得住乡愁的美好画卷在中华大地徐徐展开,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精神支撑。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专题
   第05版:评论
   第06版:要闻
   第07版:旗县融媒
   第08版:乡村振兴
以奔跑拼搏之态乘势而上再创佳绩
给失败更多宽容
焕发新生
观于明镜,则疵瑕不滞于躯 听于直言,则过行不累乎身
“续航”非遗生命力
激发“科技+文化”乘数效应
杜绝形象工程须对症下药